昨天自己组织了第一场读书会:读书会的主题是“知行合一”,本次分享了两本书,是我最近在读的《穷查理宝典》、《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其实在读书会的前一天晚上,看见报名人数从2个变成了6个,我就一直在纠结还要不要把活动延期。因为这周事情尤其多、准备的实在是太仓促了,我怕自己分享不好,也担心流程考虑欠周,让参与人失望。
但还是马上就决定了“如期举行”。一来我不想辜负参与者的期望,二来下周放假,这周不举行就指不定什么时候才能再办了。
我知道自己必须得迈出这个坎。
厚厚的一本《穷查理宝典》,每一章节都可以总结出很多干货。在此之前,我还没有把这本书从头到尾都读过一遍,所以决定逼自己一把,一边快速阅读、一边查找影视和音频资料,另一边也去了解他人的书评。
在内容梳理的过程中,考虑了很多事情:
1、书中提到的“逆向思维”和“双轨分析”,我该怎么样知行合一用到内容的准备当中;
2、我该怎么样避免把内容讲得枯燥,让大家有所收获;
3、那几块内容是最值得讲的,哪些内容是最可能运用到生活中的;
……
有些知道应该怎么解决,有些暂时找不到解决的方案。无论如何,我尽量把内容按照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呈现,这样即便整场活动的效果不好,我也能够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知道哪些地方是自己迫切需要改进的。
本次参加读书会的几个人性格各异,有博览群书但自制能力不佳的数据挖掘小姐姐、有参加过很多读书会但不擅长逻辑梳理的小哥哥、有见过很多厉害的人很多领域都略懂的产品小哥哥。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尤其看到了作为分享人之一的自己的优缺点。
不足:
1、自己准备的内容仍然太过理论化,缺少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2、呈现的脑图文字过多,看得人较难找到重点;
3、和参与者的互动不够,一旦听不懂就很容易走神。
好的:
1、对内容有准确和深刻的理解,可以就讨论的话题旁征博引;
2、喜欢尝新和实践,对书中很多理论有自己的经验,讨论环节可以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
对于这一次读书会的分享结果,我只能给自己打50分,因为过程中着实有很多照顾不周的地方,讨论环节也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不过下一期读书会的举办,我想从前期准备、到过程的执行,再到结束后的反馈,我至少知道了可能会发生哪些问题、应该怎么样提前准备好。
这就是这次读书会,对我最大的意义了。
如果有时候你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以致不敢迈出去,那么请你对自己说一声“没关系,他们都和你一样”,然后按照你能想到的最好的样子去做准备。即便最后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因为你又学到了成功“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
慢慢来,毕竟那些看起来信心十足的人,也是从不自信中一点点走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