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的terrible two
去年十一回老家正好赶上老大过2岁,回去的时候期盼万分,回到了家简直度日如年。平时上班带孩子少再加上回老家换了新环境,跟在我们身边的老大显得十分“叛逆”,经常要做些“不能做”的事情,比如大冷天要洗鸡蛋,不给就哭;洗的袖子全湿透还停不下来,强制停就“不要不要”,接着哭;湿了让换衣服也是“不要不要”,说要带他出去玩也不换;晚上到点了要洗澡,又是“不要不要”,强行抱去洗又哭一场;一旦去洗了就哄不出来,“不要不要”再哭一场;到了床上不穿睡衣就要光着,睡前还要哭一场。“不要不要”伴随着“嚎叫声”如同魔音一样一天到晚萦绕在全家人的耳边,情况严重到婆婆说她有点神经衰弱了,做梦都听到孩子在哭......孩子在那种环境和状态下不可避免的生病了,感冒,流鼻涕,发烧,咳嗽,呕吐,还顺带出个幼儿急疹......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经历心里依然发紧,回忆里都是昏暗的影像。
后来才知道我并不孤独,“Terrible Two”即“可怕的两岁”早就是个专有名词,指代孩子在2岁左右这个阶段的特有表现。看到育学园里妈妈们的留言,发现不穿衣服,不洗澡,不喝奶,不睡觉什么的都是小case,还有什么半夜要出去玩,想睡冰箱里,睡房顶上的,看了让人哭笑不得。如果我能早点get到这些,也许大人们就不用这么焦虑、神经质,孩子也不会这么痛苦了。
2.允许孩子说不
两岁是大部分孩子开始“叛逆”的时间点,因为在这个时期他们学会了说“不”,“不要不要”说起来溜的跟念经似的,在我们这些“顺从”的大人们听起来就显得非常的刺耳,甚至会表现出莫名的烦躁。
武志红老师在得到栏目里说到:据统计显示,英国孩子学会说的第一句话里,出现最多的字就是“不”。不,是一个美妙的字,当一个孩子说出这个字的时候,就相当于在他自己和养育者之间划了一刀,告诉养育者,我“不”想按照你的意愿来,在我自己的事情上,我想自己说了算......我相信,无数中国孩子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也是“不”。然而,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把“不”给弄丢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家庭教育,太希望孩子听话了,以至于孩子变得容易说“是”,逐渐忘了内心是多么想自己说了算。
我们这些“大人们”不就这样慢慢变得太容易说是,随便,无所谓,都可以,都行。看起来好像很合群,内心有时却是抵抗的矛盾的。反观那些太希望孩子听话的家长,难道不是试图用权威从孩子身上找回说“不”的权利吗?
3.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就是父母给孩子的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联,无论他们成功与否,无论他们是否乖巧,都毫无保留地爱他们。反之,有条件的爱是根据孩子行为变现的好坏或取得成就与否来决定是否给予爱,给予多少爱。
在陪伴孩子度过“可怕的两岁”时,因为对孩子是有条件的爱,即孩子表现不乖,不听话导致生病,自己感到生气不耐烦,孩子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地不合作。我感到仿佛切断了我们之间本该亲密温暖的联结,孩子也感到了无助和沮丧。回想起来当时应该放下“孩子为什么就是那么不听话,不乖,瞎胡闹,能不能乖乖配合”的执念,而是去思考孩子在当时的需求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那些行为和问题,他是不是可能只需要我紧紧地抱着他,不要再责怪或是埋怨等等。
陪伴孩子度过那段“噩梦”般的日子后,我开始能够理解孩子的行为,不再把孩子当做“敌人”一样时刻准备作战。我很享受跟孩子互动,和他“斗智斗勇”的过程。每一个小孩都是一个小天使,当从觉察的视角看孩子的行为,我发现他真的是可爱、纯真,而且特别的机智,不受大人条条框框思维的局限,总是在尝试和突破,发现新的可能,带给我们成长的惊喜。
结论
陪伴孩子度过“可怕的两岁”的正确姿势是允许孩子说不,不要试图用家长的权威去压制孩子,就如同我们自己不愿被他人压制一样。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不论孩子行为表现好坏,不论孩子取得成就多少与否,我们爱的就是孩子本身。我们关心的不应该是“如何能让孩子听我的话”,而是“孩子需要什么,如何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