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妮弗·劳伦斯在经历2017年毁誉参半的《母亲》之后,在和老搭档弗朗西斯·劳伦斯合作的《红雀》中,继续展现自己的勤奋和演技,只是这次她不再需要担心导演过于个人化的影像风格,只需要让演技随时到位,便可以完成《红雀》交给她的任务。
这个任务自始至终都是和“悬念”有关。
从影片一开始,便是劳伦斯如同波特曼在《黑天鹅》中一样,用自己勤奋苦练的芭蕾舞步,展现出这个俄罗斯天才舞蹈家的魅力,但是随着交叉镜头的出现,由乔尔·埃哲顿饰演的美国特工出现在一个黑夜的公园中,于是劳伦斯优雅曼妙的舞姿和埃哲顿不为人知的行动纠缠在了一起,这两个场景中的人物如何才会发生联系?我们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猜测。
但是随着舞步的加速,埃哲顿被俄罗斯警察追逐,最终,当他在美国大使馆跪下的那一刻,愕然,劳伦斯修长的小腿被舞伴瞬间踩断,这个画面在全片中最有冲击力,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那种人物的悬念感却不断产生,于是,影片便在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反转中不断吊人胃口,让观众猜想着故事的结局到底如何收场。
劳伦斯在腿伤修养好之后,通过特工叔叔,知晓自己在舞台上的意外并不是偶然,而是舞伴兼男朋友受到另一个姑娘的怂恿造成的结果。而劳伦斯在杀死两人之后,别无选择,在叔叔的“善意”帮忙下,一步步陷入了俄罗斯特工局,靠着出卖色相套取情报。
这是一个悲惨的劳伦斯,但是机遇发生在特工局让她色诱埃哲顿的行动中。
于是影片的好戏才真正上场,劳伦斯作为特工,她并没有按照常理出牌,而是暴露自己的名字让埃哲顿知道她的特工身份。如此亮出底牌,貌似是一个菜鸟才会出的纰漏,然而随后劳伦斯在和埃哲顿的周旋中,才发现她只是谋取埃哲顿的信任,跳过不必要的猫鼠游戏,直接进入更高级的心理战。
因为劳伦斯也同样爆出自己知道埃哲顿身份的底牌,所以两人貌似以真实身份在互探虚实,实际上是在用真实的谎言来谋取虚假的信任,从而有着“假作真时真亦假”的韬略。
从这点来看,《红雀》抛开了那些俗套,而是用更高级的套路,它让两个特工,尤其是劳伦斯这个城府深厚的“红雀”,在俄罗斯特工局和美国中情局之间左右逢源。比如在埃哲顿对她招安时,让她做双面间谍来套取俄罗斯情报,她一口答应;而在帮美国人破获情报却被俄罗斯方面知晓后,她又义正言辞地说:自己只是希望更能获取美国人的信任,从而拿到更高级的情报,之所以给美国人服务,泄露俄罗斯人在美国的间谍,只是“以小博大”而已。
这种亦真亦假的情节一直贯穿整个后半段的《红雀》,所以在情节上你没有办法搞清楚,劳伦斯究竟属于哪一方?她的内心到底是愿意做俄罗斯的“红雀”,还是做美国人的双面间谍,这个模棱两可的间谍气氛的确很挠人。
但是这种悬念感,在俄罗斯高层军官爆出自己是美国的双面间谍后,就彻底打破了,这是影片最让人遗憾的部分。它没有让结尾成为开放式,没有让劳伦斯这个俄罗斯特工有着主动权,也没有让观众可以从深层去思考俄罗斯和美国人如今的关系,只是在最后给你一个确定的答案,让整盘布局都成为一个噱头。
于是《红雀》的结尾显出了一种《战狼2》式的“土味”,那种美国人单方面的意淫情结,彻底击垮了本该可以作为后冷战时期特工片的范本,毕竟自从冷战结束之后,以苏联或者俄罗斯作为直接的敌手,来塑造美苏特工之间的各种斗法,在如今的时代,早就失去了它的现实背景。
但是以俄罗斯的特工在和美国特工相互接触后产生的化学反应,来展现自由和家国对个人的决定作用,着实是一个好命题!
劳伦斯可以在俄罗斯饱受政府特工的折磨和精神摧残,也可以被自己的叔父用变态的手段诓骗进“红雀”组织,但是她绝不会只要看到“自由”就会放弃一切,更何况还只是被许诺的“自由”,而不是真正的自由。“美国”在《红雀》中被塑造成一个略有缺点,但是对待公民有着十足保障的靠山,你只要皈依“自由王国”,那么就有面包。
更为讽刺地是,美国政府中的参议院秘书为了钱向俄罗斯特工局投敌,被设定为美国的蛀虫,结局只能是被撞死,而劳伦斯作为俄罗斯特工人员,在向美国投敌之后,却能加官进爵,透露出一股子精忠报国的爱国者风范,试请问:劳伦斯饰演的特工精的是哪个“忠”,报的是哪个“国”?
根源还是在美国人制作的这部特工片在矮化俄罗斯社会的同时,还不忘让他国子民对美国俯首称臣,这种过度意淫的设定,着实很有问题。不仅在现实的意识形态范围内容易让人作呕,更是对本应该模糊的特工结局进行了抹杀。
《红雀》在前面大部分的情节中的确是有矮化俄罗斯的桥段,这当然为劳伦斯最终选择美国做出了根据,但是她作为一个自小在俄罗斯长大的斯拉夫人,当然有民族和家国的认同感,这些认同感可以在和美国的“自由王国”的比对中产生矛盾,让人物在选择美俄特工方面不断转换,当然了,这是劳伦斯作为特工的职业能力,然而作为心理认同来说,她同样会有摇摆。
而《红雀》恰恰将这种摇摆做出了终结,让连同人物性格上的摇摆成为牺牲品,完全服务意识形态的需要或者政宣的目的。
这不是影片的差劲,而是电影的失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