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er从小就体现了吃货素养。
一两岁的时候,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带着闹得厉害,晚上不肯睡觉。
爷爷去老家村口买了一斤煮得很烂的卤肉,一点点喂她,再给她喝完水,她就乖乖睡着了。
去离自家很近的三爷爷那吃饭时,每次她前面堆的肉骨头总是最多的,末了可能还顺点鱼豆腐走。
上小学时,在超市最常见的场景是,她兴奋地推着小推车快乐地冲在前面攒各种零食,爸爸在后面跟着,以及最后给她结账。
吃,在冲刺高考的辛苦时光中,甚至比远大志向更能激励人。
在考试结束那天的日期上,她和朋友在台历写的激励的话,都是等到那天要去吃什么。——在学校想吃的吃不了,考完试得好好解放。
▼ 高考那一年的日历
她喜欢吃的东西很多——肉、酸甜的水果、妈妈做的炒韭菜、脆脆的紫甘蓝和莲菜、甜品、以及西餐等。
在吃上面,Summer非常反感“高低贵贱”之别。
好吃,并不在于古今中外、价格高低。
并不在于是在精致的餐馆还是简陋街边。
甚至并不在于是秘方老店还是家常小馆。
“不喜欢吃的东西,也可以在喜欢吃的人面前表现自己的尊重。”
吃对于Summer并不仅仅是美味本身,许多与家庭、朋友的温馨经历,都与“吃”联系在了一起。
有次在家里过年,叔叔跟他说:“你爸爸从来不吃别人吃过的东西,除了你和你弟弟的。”
她这才发现,小孩子吃剩下的饭碗总是脏兮兮的——可是爸爸真的会吃掉弟弟剩下的。
她没有多跟父母说过什么,只是把这个感动留在了心底。
上大学后,要等到放假才能见到老家的朋友。
她们会聚在饮品店里,分享分开时间里的故事。
冬天聚会,想吃火锅,老朋友看看谁家大人不在家,就聚在谁家。
一帮子朋友从超市买好原材料,回去分配一下任务,谁洗菜谁切菜谁准备酱料之类。
边吃边聊,享受悠哉悠哉的美好时光。
▼ 与老同学一起的火锅时光
她享受吃,吃得快乐、吃得满足,这种感觉无形中也感染了身边人。
不少朋友说,就爱和她一起吃,“看你吃得很香也会觉得饭很好吃”,“感受到你的满足也会觉得很满足”。
大学时,Summer有位舍友,本身吃得并不多,但甘愿当起了吃货伴侣。
两个在学校里都会逃掉第一节课的女孩,为了一家只有早上卖包子的铺子,愿意7点半起床,坐车从郊区杀到市中心。
▼她和舍友去的包子馆
吃,有时候也是一种建立和陌生人连接的渠道。
有次打车,她向好聊天的当地司机请教:为什么桶子鸡那么咸那么柴并不好吃,还能成为开封特产?
司机很认真,给她讲,那是因为吃法不对,正确的方式是要切片之后慢慢嚼,配上花生和酒……
司机谈起家乡吃食的津津乐道,也暖了她的心。
在教中文的德国家庭里,主人会耐心询问她的口味,只为了精心烹制一份意面。
她记得女主人喜欢炒酸奶,就特地给她用心推荐了一家离女主人工作地点很近的炒酸奶店。
对方尝试过后,还特别发来了感谢。
在吃货之旅中,她有一双善于发现善良、体会他人的不易、感受温情的眼睛。
学校里有个卖水果的婆婆,非常和蔼。
大学三年间,Summer去那里买了无数次水果。
最近一段时间去买的时候,她感觉有些难受——婆婆总是反应很迟钝,找钱的时候算得比以前慢了很多,还老是听不见买水果的学生叫她。
时光荏苒,她快到了毕业之年,而婆婆已经老了。
补习班租房附近卖饼的老夫妇跟她相熟后,不顾利润的微薄,两块钱的饼总要给她多称一些。
刚毕业的大学生姑娘,开了家饮品店,为了让顾客感受好一点,时时勤问顾客意见,从早忙到晚,光清洗冰激凌机都非常辛苦。
晚上去一家快关门的店铺吃砂锅,店老板没有任何不耐,一边做一边还说:“很快就做好了你别急”,好了之后端上来热情招待她:“快吃快吃,再不吃该饿坏了”。
▼ 爱吃的砂锅
“有次,发现他做的砂锅里配菜有些小小的变化,问他了,他说因为早上去买菜的时候,觉得原先配菜那种不是很新鲜,所以就买了别的菜。……见我喜欢吃水豆腐,碗里的水豆腐吃完后,问我还要不要单独煮点儿水豆腐添给我。”
一家做甘梅薯条小吃的夫妇,结账时因为用不了支付宝,还要连声道歉满满歉意。
▼ 甘梅薯条
“卖薯条的夫妇,总是把薯条放到满得不能再满。”
那么多人在为生活努力。
那么多人用自己的付出,带给他人多一些快乐。
整个社会中,不乏烦忧,不乏算计,不乏戾气。
但用细腻的双眼,感恩的视角的她,跟我聊的,都是她感触的各种小美好。
看到她,我明白了,啥叫“爱吃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
容易从各种食物中得到快乐:
心情哪怕偶尔低落,差不了太久。
有澄澈的心情,身边的小美好不容易溜走。
有许多值得分享的美好,朋友不会太少。
感念别人的好,才有更多好的回报。
容易吸附正能量,负能量就少了;而美好幸运的世界,本也属于我们可以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