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流沙河;摄影:完璧】
上个世纪40年代,我读书的时候,通用的钱是国民政府发行的钞票,通称法币。到日本投降以后,因为整个国民经济经过八年抗战,原来就很薄弱,地方绝大部分都被日本鬼子占了,就西南这一小点儿了,国家就非常穷,而钞票又过度膨胀,造成物价飞涨。于是货币就实行双轨制,一方面钞票,一方面银圆。钞票指的是法币,正在加速贬值,物价涨得风快,所以那个时期只有不贬值的硬通货,就是银圆,很稳当。那么中间就有一个法币与银圆的价格差异,买个很便宜的东西,你不可能用银圆去买,就只能用法币。这个时候持有银圆的就必须要换成法币。到什么地方换呢?到银行换啊?不愿意,因为银行由于它的办公成本高,你拿银圆去换,总要吃亏。(现在一些人换外币不愿找银行换,而去找那些串串儿——就是倒买倒卖吃中间差的人——换,其故亦在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银圆兑换市场。比如说,开学了,我到成都来上学,要交学费,带的是银圆。这些银圆拿来把这个学期的所有费用交了,自己还要剩几个银圆,留在手中买个小东西。若用银圆就很不方便,因此,几乎所有的人都要到银圆市场去兑换法币。当时就有几个兑换银圆的市场,其中有一个地方就是中山公园(即后来的劳动人民文化宫)门口广场。这些市场你一去就可以找串串儿兑换。兑换银圆是要按照当天的价格。如果他给的价格没够,你就说不行,只有给够今天的价格,你才可以换。这样换成纸币,便于日常使用。那么教师的工资,按照当时政府的规定,必须是法币(纸币)。因此教师领了工资后,立即拿这一堆纸币赶快到银圆市场去,要把大部分调换成银圆,这才保得到值。所以说银圆市场几乎是跟所有人都有关系的,并不是说搞那些投机倒把的串串儿才在银圆市场,普通人比如那些教师、教授都在那里兑换。我们学校当时有一个代数老师,他姓饶,在全成都很有名的,北师大毕业的。当天,他领了工资了,他来给我们讲课,讲着讲着,他就要问,你们晓得不,今天的银圆换好多,学生就马上给他说是好多好多,他就下了课赶快去换。还有一些商人,他们为了便于携带,就情愿将钞票调成银圆,因为如果是钞票,就有很多,很不方便。
当时这个所谓的银圆市场,除了中山公园门口广场上挤满了人之外,春熙路孙中山铜像下面也是一个银圆市场,还有一个正式的很大的市场在安乐寺里面。安乐寺的位置就在现在(2008年)红旗商场所在地。当时安乐寺里面除了银圆市场外,还有黄金市场,金条摆起卖,还有美元、港币、法郎都有卖的。炒期货的也麇聚在安乐寺。因此,安乐寺几乎每一个家庭都间接与它发生关系。只有那些劳动人民收入少的,达不到一个银圆日收入的家庭,才不到安乐寺银圆市场。
安乐寺的来历起于三国时刘备的儿子阿斗。阿斗投降后,魏国封他叫安乐公。他虽然不属于帝王,但还是属于公、侯、伯、子、男里“公”的那一级。后来蜀国的人为了纪念他,所以就为他修了一个庙子,叫安乐寺。是为了纪念阿斗的。
(下篇:《成都“首街”东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