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抓住孩子2~6岁阶段的数学敏感期,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和能力,注意以下三点:
为什么有的孩子超级喜欢数学,遇到难题就乐此不疲的钻研,而有的孩子却看到数学就头疼?为什么有的孩子不用怎么学,数学成绩就名列前茅?而有的孩子每天坚持大量练习,还是成绩平平?可能有的人会说:“那些数学好的孩子是有天赋的、是遗传的。”有些人是否真的一生下来就有数学天赋?
研究表明,虽然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不尽相同,但是我们的大脑有数不清的机会成长和发展,即使是0~3岁,每个人都会经历大量的大脑成长过程,因此根本没有天生数学头脑这回事情。数学并不偏爱某一种人,数学能力的高低,不会因为性别、人种的不同而存在天生的差异。
孩子讨厌数学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呢?数学天赋是否是可以培养呢?抓住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就可以实现了。
有些孩子数学很好,喜欢数学并非遗传,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好了关键的数学启蒙阶段。
2-6岁是儿童一生中最重要的数学敏感期。
幼儿在数学敏感期刚开始的时候,其表现出来是对数数、数字、数字的排列顺序感兴趣,后期就会发展为对数的运算、形体特征等概念感兴趣。
这一阶段孩子对数学的感知,基本上决定了孩子未来对数学是喜欢、厌恶还是恐惧。抓住孩子的数字敏感期,让孩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父母,怎样利用数学敏感期的发展规律,引导孩子的发展?
1~2岁:
他开始通过感知事物的数、量、形,来形成对数学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往往是表象而具体的。这时宝宝对于数字的认知,基本上是无意识的,右脑直接反映行为。家长可以利用游戏的机会,和宝宝一起听一些带有数字的音乐,或者读一些带有数字的儿歌,促进宝宝对数概念的认知。
比如:五只猴子荡秋千(五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嗷嗷嗷......四只......)用儿歌的形式,增强宝宝对数概念的认知。如果家长有节奏的朗读儿歌,还可以促进宝宝语言智能的发展。
2~4岁:
两岁以后,孩子关于数的概念开始萌芽,他开始对生活当中带有数字的事物充满兴趣。
比如:车牌号码、钟表上的时间、电话号码等等,还会问一些关于数字的问题。
比如:你刚才吃了几颗葡萄?我今天买了几个苹果?他们还会主动的清点物品的数量。
比如:吃东西的时候给家人分配,上台阶的时候不停地数台阶,以及在马路上走路的时候,他都在数马路上有几辆汽车。
3岁以后 :
他经常会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和小、两辆车的快和慢、我和姐姐分的零食谁的多谁的少。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做一些简单的数的运算。
比如:我有三颗糖给你一颗,我就剩下了两颗糖、我可以看三集动画片,我刚才看了两集,我还可以再看一集动画片。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和数学敏感期有关系。
这一时期也是孩子主动学习的关键时期,是具象数学向抽象数学转化的时期。家长可以和孩子多做一些与数学逻辑、数的运算有关的游戏。
比如:可以将家中的玩具,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颜色和形状的不同分类排序。
比如:给家人分配食物的游戏、或者借助一些卡片计算的游戏,都可以促进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把数学放入生活当中。
比如:我们今天要买几个苹果呢?你可以帮我拿三本书过来吗?
在生活当中让孩子多多的参与,参与的数学活动越多,孩子在技术等技能上表现得就会越好。
这个阶段孩子的认知结构还是缺乏守恒的,他认识不到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了某些变化的时候,其本质特征并没有发生变化。当我们向孩子问图片上的哪边的汽车多时,他会回答右边的多。
这个阶段的宝宝是不能够理解图中的汽车是一样多的。所以不能守恒是这个阶段孩子的重要特征,家长不必过分强调孩子暂时的不理解。
五岁以上:
这个阶段孩子已经对同样物品的数量有了感知和概念。但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
比如:钱币、日期等等还是比较模糊的。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还是要放入生活当中,让孩子慢慢的来感受。
比如:可以通过买东西付钱的方式,让孩子来感受钱币;通过让孩子帮忙看表、看时间,让孩子来感受时间。
将数学生活化,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还具有不可逆性,它不能将改变了的形状或方位变回原状或原位。比如:a 大于 b 反过来就是 b小于 a ,幼儿是难以完成这种可逆运算的。如果生活中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孩子也是不能理解的。当孩子不能理解的时候,家长要多多的包容和理解。
这个阶段如果家长能够引导到位,孩子就会容易喜欢上数学的抽象思维,培养出优秀的逻辑推理能力。
对于进入数学敏感期的孩子,家长要尽量满足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不能嫌麻烦,也不要太着急,让刚刚进入数学敏感期的孩子学习数的运算。比如说加减法,自己也会打消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对于数学不太感兴趣的孩子,家长可以在生活中对孩子加以引导,让他慢慢对数学产生兴趣。我们要保护好孩子的数学兴趣、以及数学思维,生活中处处有接触数学的机会,比起枯燥的练习题,让孩子在敏感期中多多体验生活当中的数学,通过数学学习数学,那就显得有趣多了。
生活中教、游戏中学!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