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老师在“好中文的样子”交流群中分享了写作的正确隐喻:水库,反复思索,顿觉韵味无穷。
厚积薄发,蓄水充分才能妙笔生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写作的过程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好文章是结构、素材、文笔的有机整合,需要耗费心思,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写好一篇文章,你需要构思良久,遇到断片、茫然无助的情况很正常,这是写作者的内心挣扎过程,恰如水库蓄水的过程,急不来。累积到一定程度,柳暗花明又一村。拿我个人经历来说,前两天写了篇文章《走出自卑,你需要这几招》,阅读量1300+,是个人最佳纪录。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看了三本书:《自卑与超越》、《被讨厌的勇气》、《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查阅了10篇相关文章,修改了2遍,写作耗时4个钟。过程曲折,结果却是美好的。每一个喜欢都是对我的鼓励。
我始终相信,我们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情,都会融入我们的血液,凝结在我们文章的字里行间。阅读量是写作的根基,读得多了,蓄水充分,慢慢地你会感受到《成为作家》里那种放任自如的无意识力量,这股力量调动你的记忆宝藏,帮你控制、联系、辨别素材。
保持输出,开闸放水检验阅读成效
开始写比如何写更重要。你看了很多书,却没写过一篇文章,从没有整理过自己的知识体系,处于混沌的状态,是悲哀的。我想到那个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英国的亚克敦。他除了把自家的7万册藏书都读遍外,博览群书,却终生一事无成。开始写吧,可以从读书笔记开始,但是绝对不能局限于此,你要看到知识间的联结和流动,继而创造知识,以独特的视角解读知识。王佩老师提到的写作方法非常实在,他告诉我们写作要定时开始,定时结束,保持规律,每天保持30分钟的时间练习写作,我惊奇地发现,这与《成为作家》里的建议有异曲同工之妙。(想了解这本书,看这篇文章就够了《累了倦了,看看《成为作家》)
输入和输出的再平衡
我觉得写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输入和输出的再平衡,就像水库保持蓄水和放水的平衡。输入多,放水少,缺乏效率;输入少,放水多,超出承受力。我之前试过在简书上坚持日更,没今天就放弃了,我发现很容易进入写作疲倦期,而且保证不了写作的质量,同时还减少了阅读的时间,进入肚子没墨水的死循环。后来我重新调整策略,坚持每周出一篇原创的精品,其他时候读读书,整理读书笔记,跑跑步,减少了很多焦虑。
写作源于生活,好的作者都是生活的细心人,不是那种只会埋头看书的人。他们会去一些平常不会去的地方,随便坐一辆不熟悉的公交车到终点站,去一个陌生的城市看电影。他们始终以孩童般的好奇眼光去看待事物,捕捉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甚至,他们会做一些单调、沉默的休闲活动,在公园的椅子上呆坐、擦地板、织毛衣等任何不用动脑子简单的活动。放松大脑对写作者很重要,看上去你在做与写作无关的事情, 实际上文字会走路,它们自发地打通任督二脉,形成脑回路。
写到累了的时候,不妨停下来, 看看书,散散步,和人聊聊天。窗外,斜阳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