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好基友”并不少,有的能共患难,有的能同富贵,有的弄死你没商量。然而,像管鲍这样阅历丰富又善始善终的并不多。
你可能有过发小,平时不太联系,但是真的有难,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你也有过这样的客户、同事、合作伙伴,和他谈话就是不累,云淡风轻间就触动心弦;你还有过求学时候的至交好友,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然而有一种友谊,就是一种认同。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他看透你之后仍接纳你,尊重你的选择。
一切好的关系,最后都是胸怀和智慧。概莫能外。难能可贵的是,这段友情的双男主,同时拥有这些。
管鲍之交为人称颂主要的转折点是齐桓公即位。
即位前,鲍叔牙对管仲做了什么?
他们两个可以说是发小,都是颍上人,年轻的时候经常在一起玩。光在一起玩还不够,大家还做了合伙人,一起做买卖。《史记·管晏列传》中说,“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怎么欺的?引用管仲自己的话,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管仲穷没有本钱,基本都是鲍叔牙出。但是到了分利润的时候,管仲却拿了大头。别人替鲍叔牙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这个人不是贪钱的小人,只是家里穷;管仲曾经为鲍叔牙投资,却投资失败亏大了,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蠢笨,而是经济大势基本面不好;管仲做过好几次官都被辞退了,鲍叔牙知道不是管仲不能干,而是没遇到好老板;管仲从军打仗,总是齐国一败就逃,鲍叔牙从来不认为管仲生性懦弱胆小,而是理解他家有老母必须供养;管仲跟随的公子纠争位失败被杀,他没有以死殉主,苟活下来甚至转投小白,鲍叔牙没说过他无耻,因为知道他的目标就是扬名天下。
看看上面鲍叔牙所做的,摆在我们面前,可能朋友刚刚动了利益奶酪,就觉得这人不上道,直接心理拉黑了。再品一下,是不是除了你妈,也没有人会这么全方位地维护你了?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这话不是一般地有感而发。
建议学鲍叔牙:朋友和恩人可能有事实上的重合,都会在重大问题上帮你一把,但是在感情上,两者只可取其一。想当朋友就不要当别人恩公,摆出一副当初要不是我。。。的姿态,迟早要一拍两散的。换言之,相当恩公,就不要再想要友情,只管坐等收债。这种取舍,就是尊重,对别人智商和感情的尊重。举个最小的例子,地铁上,你既然把位子让给某个人,就不要再站在他身边,实在很挤,你也可以用背影对着他。否则,你做的不是让座,还是赚道德优越感。
不建议学鲍叔牙:生活中一般的朋友在利益分配中这样对你就果断拉黑吧。他不会是管仲,你也做不了鲍叔牙。有些人说鲍叔牙眼光长远,看出管仲将来必成大事。以上统统胡扯。在医疗薄弱,战事纷繁,封建铁桶的春秋社会,你能不能顺顺利利活到明年都不知道,有天大的本事又能怎样?鲍叔牙之所以被管仲尊重,乃因他天生就是个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人。
即位前,管仲对鲍叔牙做了什么?
后世很多人,光看了鲍叔牙的伯乐之才,比如南宋的叶适“鲍叔,管仲友也,鲍卑而管贵,美在叔也。”任何一段感情,哪怕是亲情,都不可能只是单向付出,因为这个不是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暂时没钱,没权,没名的职场三无人士,管仲能为鲍叔牙提供什么?提供职业咨询。
作为一个政治眼光奇高的行政管理大师,史书上,而且就是在记录管仲和他门人的《管子·大匡第十八》中有这样一段记录:齐僖公有三个儿子,公子诸儿、纠与小白。僖公委派鲍叔牙辅佐小白,鲍叔牙不愿干,以病推辞。管仲和召忽去看望他,都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做小白的老师呢?”鲍叔牙说:“先人讲过;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现在国君知道我不行,才让我辅佐最弱的小白,我是想不干了。”召忽说:“你不想做,就不要做了,我台词上配合你,就说你病得都快死了,僖公一定把你免掉。”管仲却说:“不行。主持国家大事的人,不应该推辞工作,不应该贪图空闲。将来继承君位的,还不知道是谁。您还是出来干吧。”召忽说:“不行。我们三人对齐国来说,好比鼎的三足,去其一,立不起来。我看小白一定当不上继承君位的人。”(召忽应该是想拉鲍叔牙一起辅佐公子纠)管仲说:“不对,全国人都厌恶公子纠的母亲,以至厌恶公子纠本人,而同情小白没有母亲。诸儿虽然居长,但品质卑贱,前途如何还说不定。看来统治齐国的,除了纠和小白两公子,将无人承担。小白的为人,没有小聪明,性急但有远虑,不是我管夷吾,无人理解小白。不幸上天降祸加灾于齐国,纠虽得立为君,也将一事无成,不是您鲍叔来安定国家,还有谁呢?”鲍叔说:“那么我应该怎么办?”管仲说:“您去接受命令就是了。”鲍叔许诺,便出来接受任命,辅佐小白。鲍叔问管仲说:“我怎样开展工作呢?”管仲说:“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尽心竭力地辅佐他。”
这段话很可能是管仲的追随者根据后来盖棺定论的史实(胜利者是齐桓公)刻意编写进去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后续历史的呼应。但至少说明了:1. 作为管理学大师的管仲,知道不能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最有可能即位的是两位公子,最好两个好朋友一个人辅助一个,场外大小通吃。2. 管仲欣赏小白,认为只有自己真正地懂他,但是却把心目中明主的辅臣位置给了鲍叔牙。 3. 最重要的,管仲已经许诺,将来即使是纠不幸即位,还是让鲍叔牙来治国安邦,即他自己退出。相当于为鲍叔牙上了双保险。
建议学管仲:如果你有超越朋友的对未来的研判眼光,设身处地为朋友着想,将他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并提供心理保险。管仲最大的愿望就是治国安邦,名扬天下,却也甘心为鲍叔牙放弃前途。
齐桓公即位有两件事情,一件是管仲射钩,另一件是齐鲁乾时之战。谁先谁后,《左转》和《史记》的记录不一样。但大意是:公子纠从鲁国,小白从莒国赶路回国,抢着谁先到齐国继承诸侯的位置。管仲为了帮助他辅佐的纠,半路上用箭暗杀小白,但是箭射在了小白的衣带钩上,没射中,小白咬破舌头装死倒下骗过了管仲。之后,小白轻车别道先入国,当上了国君。这就是所谓的管仲射钩。
鲁国的国君鲁庄公,作为纠的娘家人,集结了部队想为纠讨回公道,齐鲁两军在乾时交战,结果鲁国战败,齐桓公小白让鲁国杀了公子纠,送回管仲和召忽。召忽以身殉主。这就是乾时之战。《左转·庄公九年》寥寥几笔带过“夏,公伐齐,纳子纠。桓公自莒先入。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传乘而归。”
后续常有人纠结到底有没有发生过管仲射钩这件事。按照上面《管子》中的记录,管仲是非常欣赏小白的,认为只有自己才真正懂他;管仲的性格也不像会单刀赴会独自刺杀小白,他连战场上都要逃走,刺杀小白完全是九死一生的事情;早于《史记》几百年的《左转》中也没有这段记载。但不管怎样,结果就是管仲回国,在鲍叔牙的推荐下做了齐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即位后,鲍叔牙对管仲做了什么?
首先是乾时之战后救了管仲。鲍叔牙亲自到鲁国,代表小白给鲁庄公写信,希望借鲁国之手杀了公子纠,交出召忽和管仲。
鲁国也是有能人的。鲁庄公的大臣施伯力主杀了管仲,因为管仲是个人才,倘若不能为鲁所用,就不能放他回去治理齐国。鲍叔牙再三叮嘱送信的隰朋,让他跟鲁庄公提管仲射钩的事,表明管仲是小白的仇人,小白要押他回国亲自杀掉。鲁庄公怕惹事,就交出了管仲。
其次,鲍叔牙让出相位,说服齐桓公启用小白,自己甘当助手。成全了国君大度、臣子尽心、前嫌尽释的一段佳话。鲍叔牙是这么说服小白的,“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史记·齐太公世家》)
鲍叔牙有损失吗?当然有,可是也没有。因为辅佐诸侯,让齐国称霸天下是管仲的理想,不是他鲍叔牙的理想。事实上,鲍叔牙的结局非常好,《史记》里记载,“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可为名利双收,还翳及子孙,该有的都有了。
建议学鲍叔牙:混社会无非就那么几个问题:你想要的是什么(目的);你能提供什么价值来交换到你想要的(方法);你死也不愿意做的是什么(底线)。在这个基础上,朋友能捧多高就多高,积累人脉。
即位后,管仲对鲍叔牙做了什么?
自然,提到了管仲病榻论相。
管仲病重躺在床上,齐桓公去看他,问他接替齐相的最佳人选。当时宁戚已经死了。桓公问,我想要用鲍叔牙,你看行不行?管仲替老朋友挡掉了。他说,鲍叔牙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但是他搞政治却不行。因为他这个人太真了,善恶过于分明,对于君子友善没太大问题,但是对于小人、坏人,他会一直记着他们的不好,容易得罪人,不利于开展工作。
这段话在《东周列国志》里还有一个尾巴。桓公宠爱的一个小人易牙把这段话转述给鲍叔牙听,想挑唆鲍叔牙的不平。鲍叔牙听完了笑着说,“这正是我当初推荐管仲的原因。他这样说乃是因为他治理国家完全为齐国着想,而不是惠利友情。如果我当上了司寇,像你易牙这样的人哪里还有容身之地呢?”
至此,管鲍之交落下了完美的幕布,他们真的是心意相通,生死相知。管仲不仅仅是为了齐国,更是为了鲍叔牙。当是时,齐桓公宠信的三个人易牙、竖刁、开方,都是毫无底线虎视眈眈的奸臣,连桓公本人后来都不得善终,更不要说鲍叔牙假如当了齐相,结局将如何了。鲍叔牙最终子孙皆禄,不能说没有管仲当年帮他挡祸的功劳。
建议学管仲:如果你有超越朋友的对未来的研判眼光,设身处地为朋友着想,将他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受点委屈。
附上原文:
《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吕氏春秋·卷一·孟春记·贵公》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欲谁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①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