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你并不是别人说的那样多愁善感,你只是对一些事比别人敏感一点。
有人心思细腻,身边人情绪小稍微有点波动他都能感受到,而有些人不太善于捕捉情感,除非你把事情挑明了,否则他绝对意识不到。
在后者眼中,前者表露出来的情感似乎太多,甚至于矫情。
林黛玉可以说是悲天悯人的典型代表,收葬落花,作诗伤吟。本是再平常不过的花事,在她眼中却看到了自己命运的漂泊;任何一句无心的话,都会让她想起自己的身世。
初读红楼,对这份细腻有些反感,情多又带些刻薄。曹雪芹把她和薛宝钗放在一起,总能衬出宝钗的知书达理。
可读到最后,才发现红楼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不完美的。宝钗的知书达理中带些世故,待遇的尖酸刻薄中藏着单纯。
再读红楼,依然不能有黛玉的心境,却也看懂了几分她的细腻。
我们没有过那样的经历,所以不会感同身受。那些看你多愁善感的人,就像你观黛玉葬花一样,谁也不明白谁的心思。
也正是因为不能理解,才会有人宁愿把所有事都放在心里,也不愿和好友吐露半句。那些不能理解自己想法的人,只能是孤单的陪伴,成不了交心的挚友。
小琦和朋友认识将近十年了,从初中到高中、大学……一直保持联系,可也仅仅是联系而已。聊天的内容不过是发现了什么好玩的地方,打卡了哪家美食店。不聊以后,不说未来。
因为不是一路人。很多时候,能不能交心,从你们第一次聊以后就能感觉出来。对以后的期望不同,自然终有一天会分道扬镳,眼下不聊以后,只是干巴巴地维持着这么多年的友谊罢了。
朋友永远不知道你看一场电影为什么哭好多次,一本书中的几页为什么翻了又翻。她受不了动不动就要提笔写东西的小琦,更受不了那些隐晦的文案。
在朋友眼中,直来直去是爽快,多愁善感就是矫情。
有些事没必要解释,伯牙和子期的相遇是千古佳话,一个人成长也未必不是美谈。
别期望每个人都能理解你。这个世界,知己从来都是供不应求。很多时候,人们都是以自我为圆心,以自我利益为半径画圆。每个人都想得到知己,都想有一个能懂自己想法的人,可每个人都这样想,又有多少精力去关注别人呢?
也许懂你的那个人,正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等合适的时机和你相遇;也许上帝的安排就是让你孤身一人也要活出百万雄兵的样子。但不管是什么安排,你都要先懂得自己,才能期望让别人懂你。
我们没必要,因为别人的不理解就否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