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科普育儿群里,宝妈宝爸们问得最多的是,到4个月了可不可以这样?或者没到6个月可不可以那样?……就是大家会问具体到某个点某个人很个性化的东西。
我们平时所做的“科普”或者讲解一般都是原理、共性等普适性的东西。个性化的内容一般适合分享。只有普适性的东西才适合讨论,个性化个案化的内容有时候真的没有办法在几百人的群里一一顾及。
所以有时候会特别需要管理员来提醒个别宝妈分享的内容是非常个性化的,不适合用来普及大家都这么做,很简单的例子,也许这个宝宝是有番茄过敏,那这个宝妈所做的食物中没有番茄,就不代表你家的宝贝餐单里面也不能有番茄。
在我们学习了之后,如果觉得很困惑甚至引起焦虑的,那个人而言可以完全不必要严格遵守,毕竟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灵活应用和规避育儿风险。尤其比如说是急病症,孩子都发高烧了,就不是当下才考虑物理降温存不存在作用、烧到多少度才算高烧的问题了,此刻应该去想孩子是多少度状态如何进食如何,出现这样的症状多久了,还有没有其他异常等等。
现在我们在来说早幼教。这个已经是不需要在讨论好坏对错的共识了吧? 早幼教必然是需要,你教或者不教,它都在那里的事实了吧?至于好处,那肯定也是很个性化的,简单来说就是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开展各方面内容的“游戏”。嗯,这就是生成课程,就是通过观察幼儿平日言行,根据幼儿早期发展里程碑(child development mile stone)幼儿早期发展理论(child development theories)结合幼儿发展领域(domains)来编制课程(curriculums)那么具体怎么做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