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湖北 雨
文/海贝拾梦
铃声响起,已是午饭时间,跟随着人流涌入食堂,依旧是那间熟悉的窗口。“阿姨,一碗西红柿鸡蛋面。”排着长队,嘈杂的人声让我不由地把声音提的老高,远远的喊到。“好嘞!”回音的是一个中年妇女,她忙着手里的活,远远的望着我笑。她像极了我的母亲,宽厚、仁慈,朴实,也让我每次在这里吃饭的时候感到一丝家的味道,也在渐行渐远的记忆中寻找着过去的温暖。
家在西北,在乡下是没有每次吃饭都上桌的习惯的。偶尔来了客人,或者亲戚,一家人才会正式几次。家里每人端着一个白瓷碗,盛满饭,若是夏天,在院子里找个阴凉的地方七零八落的蹲着;若在冬天,一家人围着火炉一圈,一起吃饭。但在我的记忆里,我家餐桌上的专属味道,就是敬老、分享和温暖。
自小,我从吃不厌倦的饭便是面条,平生爷爷喜欢吃,所以妈妈会经常做面条,每次饭熟出锅,第一勺必先舀在爷爷的碗里,倘若是我不懂事先动了筷,母亲必会拿筷子敲我的手。以后也就形成了一个习惯,不管多饿,多馋,都要等到妈妈给爷爷奶奶盛过饭,我才能动筷。后来我明白那是妈妈在用行动教会了我要尊敬长辈。
四五岁的时候,爷爷说我正是长个头的时候,要给我多加点营养,每天家人出山以后,爷爷在家照看我,妈妈午饭时间不回来,爷爷便给我在面条里打两个荷包蛋,那时吃的自然欢喜,被额外的宠爱而洋洋得意。后来,被妈妈知道了,说我吃独食,为何不懂的要谦让长辈,她拿着竹条给了一顿乡下常称的“竹棍面”。从那以后,便长了记性,吃前总会心甘情愿的分一半给身边亲近的人。
那时候,我喜欢吃酸酸甜甜的西红柿鸡蛋面,可西红柿是季节产物,到了夏季集市才能买到,而到集市几十里的山路得来不易。为了能吃到新鲜的蔬菜,爷爷在某年初春闲时,他用锄头在院墙外开辟出一块小菜园,围上栅栏,然后刨土种上豆角,西红柿,茄子,黄瓜等。每到收获的季节,一家人总会坐上一桌,品尝丰收的喜悦。妈妈把饭菜挪在爷爷奶奶方便夹的地方,而爷爷则会偏过身来给我的小碗堆得高高的,忽然转头看到妈妈的碗里,碗里却没有一点绿色,平时她最辛苦,我赶紧把自己碗里的肉菜刨给妈妈一点。在互相谦让和笑声中,我吃出了温暖的味道,也唯有一顿佳肴,才能把家里各自忙碌的人聚到一个餐桌上。
如今,我坐在大学的食堂里,喷香扑鼻的食物中,唯独一碗西红柿鸡蛋面,让我思绪万千,常怀念,家里餐桌上的味道。妈妈在我咿呀学语时教会了我说话,但在餐桌上却教会了我如何坚实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