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企业的领导喜欢把员工的工作安排得满满的,认为这是高效的一种表现。但事不知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让大部分的员工承受了超出其负荷的工作,占用过多的个人生活空间,并不能很好的提高积极性,反而使员工疲于奔命而降低工作效率。
最近看到《重来:不必那么疯狂》一书,对高效的企业文化有一些个人体会。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企业的发展不盲从扩张,只专注于自己的价值点,从而让公司维持在一个力所能及的规模,使员工能集中精力做最有价值的事,实现冷静、高效的企业文化。
所谓的冷静,就是公司不盲目跟随行业趋势,有意控制规模。作者是Basecamp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在经营过程中做到冷静思考工作重点,能不干的事就不干,能不招的人就不招;他从不让员工加班,并且到了夏天每周只上四天班,每年还给一个月的带薪假期;他从不制定任何可以量化的硬性指标,只要求产品能为客户最好的使用体验。
粗粗一看,这种经营方式太佛系,毫无竞争力,但它却能将产品卖给十万家企业,被评为最值得关注的创业公司、美国最佳小公司。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树立一个最省资源的明确目标
作者认为,目标设定后,就等于告诉员工,这件事排第一,其他事情都没这么重要,所以要设定是最省资源、最少副作用的目标。
一般的公司把目标设定为新增用户数,或者用户保有率,或者营业收入。当设定新增用户数为目标后,公司就会把大部分资源投入到营销上,而忽视了产品的研发;当设定用户保有率为目标后,就想方设法让用户不去注销,或者通过降低收费标准来挽留用户;当设定营业收入为目标后,就会把大客户作为主要争夺对象,产品的研发会被大客户绑架。这些目标的实现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唯利是图,不能给用户很好的体验。
Basecamp公司的目标是给客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利用口碑来吸引用户,把大量的营销费用转移到产品研发上,同时又可以提高用户保有率;在收费方式上,按公司来收费,不管公司大小,统一定价,避免产品只适合大客户,而降低竞争力。
作者还提醒,不要让目标变成封闭视线的枷锁,要时刻建立两个视角:一个是向脚下看,认清公司的最终价值,另一个是向远方看,关注新机会。
二、不做完全陌生的新业务
Basecamp公司曾经想开发一些热门的新业务,其中一个是往产品里添加社交功能,被认为是简单且前途广阔,由于之前从来没有碰过,执行时每一步都比想象中难得多,最后被搁置了。
产生这个错误的原因是:对于陌生的领域,由于知之甚少,会低估其难度而产生盲目自信,也就是心理学家说的,越不懂越自信。就像看一座山,远看并不高,只有走到山脚下,才知道山到底有多高。平时看比赛时,总喜欢对表现差的一方评头论足,但自己真正去参与,才知道自己也会表现得不好。
三、保护关键员工的整段时间
作者认为提高效率的最好方法,就是尽量让员工有大段完整的工作时间,不要经常让开会、审批、汇报等小事打断它。
李笑来老师曾说过,人最宝贵的资源是注意力。注意力有个特点,切换成本特别高,中断一件事情后,切换回来时,得重新酝酿,浪费大量的时间,效率也变得低下。
作者把时间分配的过程,比作花钱。假设你手里有一大笔钱,假如你把它们全换成一块的硬币,那只能买到一些便宜的小东西。但把这笔钱一次性全花出去,就能买到一些很重要、有长期价值的大件东西,比如车子、房子。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看起来很忙,参与很多项目,但成效往往一般。而那些只做一件事的人,往往会有更高的产能,因为他们能很好的管理注意力。
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图书馆的特点,一是保持安静,二是不能随便打扰别人,三是各区域隔开。
作者认为办公室也应该跟图书馆一样来布置,要求员工尽量保持安静,让大家在工作时不容易受到打扰,还可以随便装饰各自的独立空间。这些设计,为的是让员工忘我的沉浸在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
五、减少员工的情绪波动
1、主动与下属沟通
上级永远不要对属下说,我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这样说有点推脱的成分,把坦诚沟通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员工。即使上级乐意沟通,但员工由于担心会影响个人形象,很多事情不敢主动找上级来反映情况。而上级主动征求员工的意见,则显得更有诚意,更能显示对下属的尊重。
2、禁止模糊地带
每个决策,都要让员工清楚,不会让员工产生情感波动;员工月薪只设立总金额,不区分基本工资和奖金,避免因为业绩不稳定时奖金变动过大而影响员工情绪;一旦有人离职,公司会给全体员工发一封告别信,写清楚离职原因,避免引起大家的焦虑。
总而言之,高效的企业文化,就是把公司当成产品:一是关心员工的体验,不随便规定目标,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懂得克制,功能要纯粹,不盲目追求新机会,专注于长期价值;三是让员工成为公司的关键零件,不随意分散员工的注意力,减少员工的情绪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