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老师的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无回应即是绝境。他说如果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婴儿长时间处于不被母亲回应的境地里,等待他的结局最糟糕的便是死亡。这话听起来意味深长,回应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百度对回应的释义:回答,响应。
也就是我们对人事物做出自己的反应。反应有大有小,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也有速度之分。这里我们着重从速度这一角度讲述及时的回应。
不知道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当你欢天喜地的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而先生回家却视若无睹,你心里是否有点堵的感觉呢?
当孩子高高兴兴的把自己的手工作品拿给父母欣赏,而父母因为忙碌或者其他事无意拒绝,你是否看到孩子失望的表情呢?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其实都希望自己做的事能够得到他人及时的回应。
这个回应的要求也许很简单,仅仅只是希望被看见而已。我自己的生活中也曾经有这样的场景。
一次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儿子十多岁,当我们大人在谈笑风声的时候,他拿着自己手工制作的一个小玩意儿从我们眼前摇晃着走过,一群大人仍旧陶醉在自己的聊天中,并没有注意到他这一动作。
但他的妈妈显然比较了解他这一点,所以过后朋友向我们解释,其实他当时的举动是希望大家能够看到他的作品,给他一些回应,或者鼓励一下他。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却因此错过了一个通过小小的回应来鼓励一个小朋友的机会。
他想要的回应,可能是表扬或鼓励,也可能只是希望展示自己给大家,这种情形之下,也许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了:这是你做的吗?
只是表达“看见”而已,并不需要刻意夸赞。
另一个就是我妈妈,她在家中排行老二,在众多姊妹中她是最被忽视的那一个,所以她生活中最希望的就是被肯定,被认可。
当然,这是在我学了心理学之后才知道的,曾经我也吝啬于对她的赞美。
妈妈的厨艺很好,她平时有个很大的爱好就是喜欢研究各种新的菜式,并且自己尝试去做。
每当她做了一些新花样之后,她特别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回应,就好像她的努力和付出被家人看到一般,她会很开心。
当然,这个回应并不一定是寻求大家表扬,而是有人能够给予她一些反馈,比如:这是你新做的菜吗?你是怎么想到的呢?这样既肯定了她的行为本身,同时也能激发她的倾诉欲。
这一点也是建立良好沟通的方式,认可他人的行为并引导他表达自己,毕竟人只有在自己被肯定,被鼓励的时候才更愿意去表达。
以前我只懂得对别人的行为评头论足,除非是真的很好,这样给出赞美才不做作,何曾给过一句简单的回应呢?即对方的行为被看到了,有人重视了。
在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我也特别关注这一块,尽可能给予身边的人这份回应。当然我也有幸能获得身边很多朋友的这种回应和鼓励。
在自己主动学习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许我们来自不同的领域,我们学习不同的学问,甚至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但都有一颗兼容并蓄的心,开放而接纳,所以无论是我的言语,还是行动,都有来自她们的认可。
我有成绩她们为我一起开心,我有烦恼,她们耐心开导,我的一言一行都被她们所“看见”并给予回应,所以我也在这样的环境中飞速成长。
对于小婴儿和孩子而言,因为他们本身力量非常弱小,对大人有依赖,所以需要外界的回应,并且是积极的回应。而一个在鼓励和支持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也能形成相对更健全的人格。
但是作为成年人,我们不能依赖别人给予的回应来获得想要的满足和成长的动力,所以我们需要自我鼓励,但是如果生活中有人能给予你这份回应,那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反观一下我们自己,平时是否在认真的关注他人,给予对方及时的回应呢?
希望我们都做一个愿意给予他人这份“看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