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意做心理咨询怎么办?

      我是一名从业十五年的心理咨询师,在我的给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发现孩子的各种问题,想带着孩子来在做心理咨询,可是孩子们有些时候并不配合,甚至排斥,也有赌气而来要么挑战咨询师,要么到咨询室里一言不发,要么到了楼下说啥也不上楼。那么孩子为啥不愿意做心理咨询呢?孩子不愿意做咨询的原因很多,有可能出于对心理咨询的偏见,对自己状态的羞耻,对监护人、父母老师的对抗,对假想中权威(咨询师)的排斥等等,监护人、父母可以适当地给孩子看一些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介绍和文章,循序渐进地让孩子对此有所了解。往往在这个时候也会发现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和关系存在问题:监护人、父母可能并不善于,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作为咨询师我们每走一步都会感受到监父母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寸步难行,过去用的手段方式都不管用了,法再用父母的权威来解决问题,要从高高在上的位置上下来,学习如何做父母。

这时候不要着急,不要强行安排和说服孩子,孩子此时不愿意走的路,父母可以先行,父母来做咨询,并且父母自己成长,往往会效果更好——因为你可以成为孩子随身的“咨询师”。孩子的感受是非常敏锐的,当父母投之以桃时,会发现孩子报之以李,这种爱的回馈真是非常令人感动的。父母的这种行为本身也会触动到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从心里对自己的重视与爱,让孩子看到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如何重建自我,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另外咨询这件事从预约咨询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如果在咨询前父母能够平等,尊重地征询孩子的意见,听听孩子的想法,不论孩子同意与否,不仅是为咨询,也是在关系中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能这样做(平等,尊重孩子)的父母孩子大概率不会出现大的心理问题,往往出问题的孩子家庭又恰恰会在这些方面存在问题,从这个层面来说,父母从预约咨询开始就在学习如何和孩子相处了。

咨询需要一个过程

急于求成只会受挫

有些父母可能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发现孩子有异常,譬如孤僻,无法专注,各种躯体症状等问题时就会寻求帮助,就我们国家目前的现状来说,更多的情况是一个孩子寻求咨询的时候,往往心理冲突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习,生活,到了要服药,停学,休学,自残甚至自杀的程度,监父母才会迫不得以求助于咨询,并且相当部分的父母此时最急切的目标还是学业,如何快速复学,提升成绩,升学。

  说实话有时候看到这样的父母真是心有切切焉,我大概能体会到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唯成绩,唯分数论带来的压力与无力,一切都与成绩绑定,谈不上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遑论理想,追求,抱负与人生规划。分数,成绩,学业只是人生很小的一部分,它们也往往是孩子心理状态的体现(但成绩好并不代表心理健康),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业,学习状态是果,心理状态是根,已经烂果,拼命地抛光打蜡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从根上着力,也只能从根上着力;但是从根上着力,体现到果上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想想孩子成为今天这样经历了多长时间,大概就能对“重新再长一遍”需要的时间能有些许心理准备了,打个不那么贴切的比喻吧,以前更像是在一张白纸上写字作画,而现在要重新落笔还得把从前的笔画都擦掉再重新写,还多了一道工序,其实是很不容易的,父母配合还好,如果父母配合不好,这边擦,那边继续写,来回拉锯,花的时间精力就更多了。

如果急于求成,不仅不现实,往往会让自己和孩子都更受挫。

因为往往是孩子到了非常危急的关头了才想起来做咨询,父母也非常着急和焦虑,会觉得到这个时候你还跟我说要慢慢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真是急病遇到了慢郎中,恨不得立竿见影,其实这还真不是“急病”,如同日积月累被发现的慢性病,从量变到质变,“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无法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有些市面上的机构或者个人宣传在短时间内能扭转孩子的状态,能让孩子发生一个什么样的巨大的变化,轻信这些希望速成,轻则浪费时间金钱耽误时机,重则给孩子,家庭带来二次伤害。

  如果真正了解了心理问题形成的过程,才会对心理咨询有一个比较现实的心理准备。

既然学习状态是果,心理状态是根,所以敬告家长朋友们当孩子出现这样那样问题的时候,要看看孩子心理到底发生了是什么?真正的贴近孩子的感受、情绪,再好的心理咨询师也不能代替父母,如果父母不参与孩子心理问题的疗愈再好的心理咨询师孩子也很难帮到孩子。大疫三年让我们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开始身体力行;而孩子们心理问题的呈现也让我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且真正开始学习如何维护我们自己和家人的心理健康,避免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