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期,是我看书最疯狂的时候。那时最爱看的就是小说,日本的、民国的、美国的,只要是小说,不管无不无聊我都能怀着极大的欲望看下去。
那时候经验不足,盲目地去读,读完就扔。一年过去了,再把它们翻开仍然像看新书一样,对故事的内容只能用“有趣”和“无趣”来评判。很多人对待小说的态度都同我一样,小说嘛 ,就是看个热闹,因为注重乐趣,就把小说的独有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忽略了。
等上了大学之后,又因为专业的需要养出了我喜欢深挖的“毛病”,事事都求追本溯源,再翻开小说的时候就摆脱不了这个习惯了。虽然追本溯源,事事深究是一个很麻烦的过程但我所学到的要比浅尝辄止的读书方式多得多。
第一想要深入研究的小说我会读两遍。第一遍看的就是乐趣,满足我对一本新书的好奇心和新鲜感。第二遍看的则是内容、结构和情感。有了第一遍的铺垫,再读的时候找出书中隐藏着的线索就很容易了。
就拿胡赛尼的《灿烂千阳》来说,读开头的时候就为主人公之一的玛丽雅姆感到难过,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玛丽雅姆的结局是否幸福,所以我忍不住搜索了本书详细的简介。答案是:她死于乱石。知道了她的结局,好奇心被满足,又知道了她一生所遭遇的种种悲惨,再读书的时候看到每一句话都考虑是否是在为后文做铺垫或者说隐藏了其他更深层的含义。这使得我在读书的时候多了些主动性,对某些词句片段的理解更加深入。
当然,这是把读两遍缩减成了“读简介+读正文”,对内容理解的深度也会随之减少,但并非不可取。如读一些浅层次的书的时候,读两遍就显得没有必要了。要是读像《红楼梦》、《百年孤独》之类高层次的书,自然是读的越多越好,因此读书的次数与书籍的层次有必然关系。
第二,读完之后我喜欢刷豆瓣。曾经读完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后和朋友聊起了这本书,令我感到吃惊的是,朋友居然对我深深厌恶的雪穗和亮司感到同情。在我看来,雪穗和亮司童年的悲惨经历根本不是他们成年后盗窃,杀人的理由。即使同情幼年的遭遇我也无法抑制对他们自私自利的厌恶。朋友则不然,她是怜惜多过厌恶。以前我没有交流的习惯,偶然间和朋友交换了意见之后就开始喜欢刷豆瓣。豆瓣就是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很多人都有与我完全不同的见解,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我在内容理解上面的漏洞,让我获得一种满足感。并且,豆瓣上有很多大神,他们的书评见解独到且文字形象,我在读他们的书评的时候往往能有很大的收获。
第三,写读书笔记。我把读书笔记分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摘抄,第二部分是对本书的一些见解和疑惑,第三部分则是把全书综合起来,总的来写一篇读后感。这种写读书笔记的方式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我在读这本书时的所感所悟,我思考的会更全面,对此书的印象更深刻。
以上三点就是我总结出来的对读小说的一些看法。这三点仅是笔者一家之言,只希望能对各位略微有所帮助。若因为笔者见识浅薄而有所冒犯,还望各位资深读者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