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清远马拉松的新闻成为了网络上的热点,总共只有2万人参与的比赛中,竟然出现了12208例伤病,其中17人需要入院治疗、5人被列为危重病人。很多人将其归咎于组织者的不利,可是在全民跑步热的大背景之下,去追问这场热潮背后的原因可能才是一个更有意义的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跑步似乎突然间成为了一种时尚。周围总是有人在朋友圈中晒出每周跑步的里程数,自己也喜欢在图书馆坐了一整天之后沿着海滨长廊享受海风的吹拂。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更是吸引了一大批他的文学粉丝加入了跑步者的行列。那本《跑步圣经》也成为了网络上炙手可热的畅销书籍。
每到周末,各种五公里、十公里欢乐跑一类的活动总是能够吸引到足够多的年轻人参与。全国各地的马拉松比赛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再到清远、贵州等小一些的城市,几乎任何一座城市都在着力打造一场属于自己的马拉松赛事。在这场全民奔跑的浪潮中,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令人们如此热忱地参与到这场以马拉松比赛为代表的跑步运动中?
也许健康是最简单直接的一个答案。每个人都知道跑步是最自然的运动方式之一,就像某些可是为什么在最近几年跑步变得格外流行?
跑步是现代的社会制度下为数不多地可以向外界宣示自己独立性的方式之一。仔细看下来,投身跑步热潮中的“跑者”们,很大一部分都是刚刚进入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或者是对于未来生活极不确定的在校学生。可能对于这群人来说,每天工作十多个钟头之后,去奥体公园跑一个五公里,感觉自己并不只是蜷缩在公司隔间中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一整天的课程和图书馆的苦读之后,围着操场跑半个小时之后,也终于感觉一整天若有所得。在跑步的时候,把自己的大脑放空,无需担心明天交给领导的报告如何完成、无须担心今天的实验结果如何、也可是暂时不必考虑未来生活的种种压力。跑步始终是一个人的运动,跑步时很少被打扰,也可以自由地掌控着自己的身体和时间。
也许,跑步可以看作是现代人忧虑症的安慰剂。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每个人都不愿被时代的车轮碾过,变成这个时代的可牺牲品。但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努力,很多时候难以获得期望的回报,或者说有时候那种反馈来得太慢、太晚。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需要一些能够立即看到成效的活动来安慰我们的躁动。如此看来,跑步简直是量身定做的一项运动。带上手机,打开跑步的app,耳机里播放着自己最喜欢的音乐,然后在公园中、河道边、操场上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地跑者,享受着和自己独处的这段时光;之后看着自己的成绩从七分钟变成了五分钟,从五公里增加到了十公里,然后内心暗暗地为这一点点的进步感到高兴;把今天的里程数上传到朋友圈,似乎在告诉周围的人你还没有放弃,你仍旧奔跑在路上;看着朋友圈中的点攒数慢慢地上升,你知道原来周围许久不联系的朋友还在关心着你,你并非如你想象的那般孤独。跑步热,其实折射出的我们巨大的变动时代中每个人的不安和焦虑。
锻炼的方式多种多样,为何单单跑步能够胜出?也许其中可能的解释有些残酷:跑步是诸多运动方式中社会差别最小的运动方式之一,所投入的时间和金钱代价最小。正如有些人所说,人生来就是会跑步的。一件运动装、一双跑鞋,走出自己的家门,在操场上、公园中、甚至车辆较少的道路旁,都可以开始奔跑。相比较于健身房动辄上千元的月费、羽毛球网球价格不菲的装备和耗材,可能跑步真的是最方便、最平民的一种运动方式了。
可是跑步真的是磨平了人们在时间和金钱上的差别吗?再回到清远马拉松,大部分人的受伤也无非将盲目参与到跑步锻炼所营造出来的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打回了“原形”:跑步没有门槛,参加一场马拉松并不是。如果没有合适的装备,没有之前严格的准备和训练,在一场长达四五个小时的高强度运动中受伤是一件难以避免的事情。可是在忙忙碌碌的工作生活压力之下,又有多少人能够严格按照训练计划保证每天充足的时间和跑量,让身体逐渐进入长跑的状态而避免受伤呢?又有多少人不舍得花费上千元购买从跑鞋到运动装的一整套装备,而是匆匆地套上一件T恤、一双普通鞋就去参加比赛?当然有很多人依靠自己的毅力和天赋,穿着最普通的平底鞋就完成了比赛,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是对于大部分的普通人来说,没有充足的训练时间和较为专业的跑步设备,的确大大增加了在比赛中受伤的几率。
碎碎念了这么些,其实我并不是在否认跑步给生活所带来的积极意义,至少我也从中受益良多,对此我是感激的。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是健康的身体和自由的灵魂,而跑步恰恰是对这两者都有益的。在奔跑的时候,我在逐渐学习和自己独处、也学会了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习惯。跑步不是生活的全部,但跑步给我迷茫的我一个暂时的“安慰”,让我在生活艰难的时候有勇气地面对、去接收、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