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即便不熟悉的人,只要稍微留心,应该是见过“之子于归”和“宜其室家”的。我记得我粗粗认得几个字的年龄,就在办过喜事的农家门框上见过它们。贴这个的通常是嫁女儿,娶媳妇的则贴“琴瑟友之”、“鸾凤和鸣”之类。那时不懂其义,只觉得挺好,因此久久不忘。这大概就是所谓文化。
这首诗大概是理解上最为统一的,是一首祝福姑娘归嫁的诗,画面、音韵、比喻和寄寓都特别漂亮,我没什么好说的了,只是按前面已习惯的七言白话试译一过。
桃树妖娆有其花,桃花绚烂若彩霞。
漂亮姑娘嫁过去,夫婿公婆都爱她。
桃树妖娆有其果,桃儿斑斓枝头挂。
能干姑娘嫁过去,家业振兴全靠她。
桃树妖娆有其叶,桃叶婆娑庇苦夏。
贤惠姑娘嫁过去,妯娌叔伯都敬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