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究竟是什么?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翻开书页,我看到作者熊培云也玩微博,这个共同点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也让我更有兴趣去探究他想传达的东西。我意识到,这些学者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他们思考的东西就是我们现实的生活。他们的思想也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我们脚下的土壤,在这片土地上茁壮生长的精神之花。
说实话,我平常并不会特意去看这一类的书籍,总感觉自己好像还没到水平去理解其中奥妙。精神世界有些匮乏,既然匮乏,更该多看看。
一看到这本书,我就有一个疑问,作者在这里提到的“自由”究竟是什么?既然“自由在高处”,那么我们普通人是否能够达到所谓的“自由”呢?自由,是一个十分抽象的哲学概念。在书里,作者化抽象为具象,用一篇篇精悍短小的文章,来告诉我们他的理解。由于本人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历比较有限,在这里,我只能挑选作者的部分观点,做出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思考。
我觉得《国家与玫瑰》这个篇章的关键字是“生活”,人们有选择生活的自由。博讷的葡萄酒征服了罗马帝国的士兵,平民的生活愿望征服了帝王的政治野心;德军枪炮下巴黎玫瑰依然绽放,即使大军压境也要继续生活。作者说:“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生活贯穿整个历史长河,政治、战争等因素会剥夺人们的自由、摧毁人们的美好生活,但人们才是生活的主体,人们步履不停,永远在追寻美好的生活,这种精神力和希冀是无法摧毁的,更是长远流传下去的。
在《为情侣求饶》中,“自由”的意味比较明显。作者先引入“贞洁城堡”这一意向,他说:“这座城堡是建立在剥夺他者权利的污泥浊水之上的。”随后,他讲述了某些大学“禁止情侣拥抱”的规定,并提出“端正不了一个人的思想,就试着端正这个人的姿势,这同样是一种暴力”的观点。在这里,同样是一名大学生的我,忍不住为作者的观点拍手叫好。虽然我单身,但将心比心,谁愿意在和伴侣情意正浓的时候被无情打扰呢?拥抱、亲吻,在情侣之间是合情合法的权利,爱恋自由,作为“局外人”的学校实在没有理由做出这样的规定。但是,我也想向校园情侣们提出一点我的想法。有时候回寝室会遇到在寝室门口恋恋不舍的情侣,有些可能拥抱一下便分开了,有些则要缠绵好久;更有甚者,从我出门去趟超市到我回来,三五分钟就一直站在寝室大门的正出口卿卿我我,这着实对我们这些单身人士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综上,我最后的观点是,情侣有爱恋自由,他们有自由去做情侣可以做的事,但在公共空间不宜过于高调,避免给他人造成不适感。
《第六种自由》中提到了一种特殊的“自由”:面对无孔不入的信息垃圾,人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免于被倾倒信息垃圾的自由。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最不缺乏的就是信息,五花八门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自己的生活都没有过好,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浏览那些与我们毫不相干的信息,似与世界抱作一团的样子。我们自身的所见所闻有限,需要通过其他人提供的信息来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但对于无用的信息,的确不应该在这方面浪费人生。现在网络上盛行的“键盘侠”如果能明白这一点,不拿着键盘到处攻击和他们根本无关的人和事,少些戾气,少些对他人的网络暴力,那么这个网络环境会比现在好很多。
《看电影,还是哭电影?》这一篇文章让我颇有同感,在这里,作者阐述了“审美自由”的观点。作者从他的一次观影经历着手,讲述了自己“没有一滴眼泪”的原因,随后却遭到了若干网名的围攻,言作者“无情感得很”。这让我们再次见识到言论的不自由和网民的攻击力,我感觉这其中还有一种“看这个电影,你必须得哭,不哭不是中国人”的“道德绑架”。难道我们不能表达对一部电影的真实感受吗?只有随大流的附和才正确?肯定不是的。青年歌手华晨宇有一句歌词唱到:“为何表情要让这世界安排。”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审美,谁也不能“绑架”谁。
我对以上四篇文章的感触最深,因此选了它们,结合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想法作了一番阐述。对于本书中的其他篇章,我也做了认真的阅读,如《不要活在新闻里》《“火星文”入侵》等等,对这些篇章我大概能懂得作者所传达的“自由”。但是,对于《诙谐社会,政治如何玩赏?》《开公司,还是开法院?》《赘肉政治学》等篇章,我还尚未达到可以理解的水平,不太能看懂。
自由是多方面的,每个人对自由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这是一个值得永远探讨的哲学概念。不论它如何复杂深奥,首先要提出“自由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然后在余生中去寻找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