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雨,晨起阴,此时已有些微光洒落云层。是日清明。
这个清明,人们没有上山扫墓,换而是举国同祭,山河哀悼,车船齐鸣,警报响彻长空。
这个清明,人们无法与亲朋好友聚集在先人坟前,献花、上香、烧纸、闲谈,孩童也不能与玩伴在山野间奔跑嬉戏。
这个清明,人们换之以一种更为肃静沉重的方式,寄托的不只是对逝者的哀思,更酝酿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伟大情怀。余华说,我们坐在静默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只是为了感受我们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在2020年的这个清明,在这样的一场哀悼中,我们不只是先辈的后辈,更是感受作为中国人的14亿份之一。我们相信,经过这一场艰难的战“疫”,儿时课本上“伟大而勇敢的中国人民”仍在你我之中传承。
清明,万物萌动,吐故纳新。哀悼之后,央视的画面播放的是春意盎然,田野翠绿,繁花盛开,神州大地处处孕育着春的希望。这个春天,我们在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之后,正跃跃欲试,期盼着在春暖花开时按下启动按钮。虽小心翼翼,却也整装待发,准备好踏上“明天会更好”的新征程。无论是故乡的木棉火红,还是北京的百花齐放,我想,人们在这个春天会更加珍视徜徉花海的沉醉。而当你抬头仰望,那满枝的木棉,即使在春日阴雾的时节,也必会驱散心中积郁。哀悼,不只是为了昨日的悲伤,还有更好的出发。朋友圈里在纪念逝者致敬烈士的同时,也总不忘嘱咐依旧在奋战中的人们平安归来,愿早日一切如常,山河无恙。在怀念中播撒希望,这,便是独属于清明的美好。
这个春天,本应伴着学校的水仙专心学术,或奔着荷兰的郁金香而去,游走欧洲大陆。而今却是,守着故乡的木棉,吃下一个大大的粕籽粿。粕籽粿,一种独属于故乡春天的吃食,和木棉一样,只在一季中短暂出现。这些年里来来往往,春天又是没有长假的,所以在故乡看春暖花开吃粕籽粿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个春天,在万里之外开始,却伴着盛放的木棉归来,竟没有错过这一年韩山湘桥的木棉红,和淡淡青草气息的粕籽粿,也不知是偶然还是必然。
湘桥畔韩山上,那是我关于木棉,关于故乡春天最深的记忆。故乡不像北京,四季分明,到了春天就迅速抛却冬的萧索,绿芽满枝,海棠牡丹芍药丁香,遍布京城的大街小巷公园绿地,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仿佛迫不及待地像人们宣布春天的到来。故乡的春天,似乎只有这木棉,可以昭示这似乎可有可无的春天,因为南国的冬天本不寒冷。所幸木棉的火红热烈,足以占据一片天际线的风景,然后再在落花处盛开一地绚烂。这是我所能想到的,潮汕国的唯一春景。幸而韩祠橡木、湘桥春涨尚未成网红,数十年来韩文公祠的游人总是不多不少,零零星星,我也因此得以静享这一方天地。于是韩文公祠旁的几株木棉和韩江两岸的成排木棉,就成了我每年的赏春必去之地。
从韩文公祠上方的侍郎亭望去,正好山腰处的木棉花开在眼前,衬以屋檐的嵌瓷,再远处便是韩江与湘子桥尽收眼底。此时尽收眼底的,也正是湘桥春涨。湘桥春涨时,也正是故乡春暖花开。在此时,登韩山,祭韩祠。在农夫播撒春种的时候,寄托一份潮汕孩子对学业的虔诚祝祷,也不枉韩文公治潮八月的兴农劝学。而后再从东门入,走过修缮一新的牌坊街,两旁的店铺里摆满红泥小火炉、潮州漆金木雕和各色只属于儿时的物件吃食。府城,凝聚着潮汕国的文化积淀,更随时唤醒潮汕孩子早已深掩心中的童年玩兴。于是,在韩祠、在府城,看潮汕国的春暖花开,便成了我一年之中的仪式感之一。在潮汕国一年当中的许多仪式感里,这应该算是我给自己安排的仪式感吧?
这一年里,我们不得不改变许多的仪式感,不变的有潮汕国年节里家家户户的祭祖。而这个清明,客厅的电视里举国同祭,餐厅的祭桌上清香缕缕,三牲蔬果如常。这一天,人们虽不能上山扫墓,却得以在响彻长空的空袭警报中,在这方小小屋檐下,和家人在电视机前默默静立,感受自己既是祖辈的儿孙,更是作为中国人的14亿份之一。
这,是属于14亿中国人的仪式感,属于14亿中国人的2020年的共同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