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海报广告是开发商们比较热衷的推广方式,推广内容主要分为硬广和软广。
硬广通常是:直观的项目介绍、产品介绍、营销动作。
软广主要有:
1. 趣味活动类:面向外部的活动宣传、企业内部的活动宣传。
2. 节日及热点类:企业借助节日及热点事件话题的主题进行宣传。
3. 企业形象宣传类:
3.1 展示企业的社会责任。例如,募捐,出资修建希望小学,为环保做出的贡献等等。
3.2 展示企业的盈利能力。例如,销售情况,拿地情况等等。
3.3 展示企业风采,如企业文化、荣誉,员工精神等。
4. 利好消息类:主要涉及区域及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经济发展、政府政策、购房政策与利率等方面的利好消息。
在上述这些主流的广告内容类型里,开发商们最容易踩坑的是软广。因为硬广的内容已经形成一定版式,关键信息就是固定的几条,通常不太容易出什么大问题(当然,还是会有些典型问题的,后面会具体讲到)。但是在软广上,一方面,要根据推广目的,选择更偏向做一个“艺术家”还是“商人”,很多开发商无法做好这种倾向性选择,甚至,很多时候连推广的目的都没有想清楚,就循着过往的经验和感觉直接出街了;另一方面,软广的类型多样,在与受众沟通的有效性上,本来就比硬广更挑战营销策划人员的专业水平。
软广中前两类:趣味活动类、节日及热点类是最容易踩坑的。(PS:后两类由于具有较强的客观叙事特点,关键信息显著,所以不太容易出什么错。)该两类软广在传播信息上,相对灵活,如果把握得不够准确,很容易变成“自嗨”,“向领导交差”, “局内人自我感动,局外人不为所动” 。好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比较容易踩的坑:
1. 趣味活动类:
1.1 缺乏对活动关键信息(尤其是活动内容、活动对象)的有效解释,让人看了有些不知所云。
举个例子,近期某开发商的一个海报,一眼看上去,主要三行字:
“***新营家;
挑战自我 突破极限;
比拼时间***”
然后,就是天条、地条上开发商固定输出的LOGO、项目关键销售信息。
整体看上去,一个半抽象的活动主题,配了一句并非在解释主题的活动口号。那读者不免疑惑了,“新营家”是公司内部的销售人员比拼,还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全民营销人员间的比拼?比拼了会怎样,不拼又会怎样?...... 这些可能触发受众参与、提起受众兴趣的关键信息都没有。
可能有读者会说,通常海报会配文字的呀,可以在文字里说明呀。这个观点作者不太敢赞同,因为一方面,根据人们刷朋友圈的习惯,相比读文字说明,人们更会先顺手点开图片。人们的注意力就那么短暂,好不容易点开了,却没有吸睛的内容,那结果就是,关掉,快速继续往下刷。另一方面,海报也要方便人们转发的,如果海报缺乏了关键的信息,人们转发的意愿以及转发传播的效率会大打折扣。
1.2 主题缺乏话题感
这个问题就太普遍了,因为毕竟制造话题、制造合适的话题,并不容易。在这儿就不具体举例了,想必看到这个标题,你心里已经可以对号入座出很多例子了。具体说说解决方法吧,从根源上讲,需要提升房企策划人员的水平,以及他们与广告公司的沟通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都知道,多数大体量的开发商都会请第三方广告公司,而服务于房企的广告公司的水准,在广告行业中又并非high level,通常策划水平一般,没法去跟那些优质的快消品广告媲美(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度苛责,毕竟房产和快消品的产品属性不同、面临的竞争格局不同,这直接限制了其在广告方面的投入和内容尺度)。可更糟糕的是,房企的策划人员普遍对这些“外脑”又过度依赖,甚至在给“外脑”提要求的时候,自己都没有想清楚、想透彻。这导致的常见结果是什么?广告公司的点子你总觉得不对,但又不知道哪里不对,于是给出了模糊的调整建议。广告公司呢,无奈的、累觉不爱的把他们的原稿改的面目全非,最后,在大家都不太满意的情况下,迫于deadline压力,出街了。
那么,这种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在于策划人员。策划人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你是一个产品专家、项目专家、市场专家,你的思考必须是专业的、有战略性的。请广告公司帮忙,是在你知道了自己在生产优质、创新的内容方面可能能力不足,于是去寻找“外脑”一起优势互补。在这期间必须一起深入探讨,才能让1+1大于2,不然,才两个“和尚”就出现“吃水”困难的问题,然后其他人再给提提意见,显然,三个“和尚”是没水吃的。
1.3 画面设计方面的缺陷
画面设计上,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很多海报在第一视觉上就没有很舒服,降低了受众点开的冲动,还容易降低品牌调性。例如,整体配色效果缺乏舒适感,画面缺少留白、缺少呼吸感。此外,画面里的元素通常是要解释主题的,元素的风格要与海报整体一致,元素的复杂程度要拿捏准确,否则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在这方面,我们还是可以多看看欧美国家的广告画面,无论行业,无论组织类型与规模,都有很多可借鉴之处。
2. 节日及热点类
2.1 借助节日宣传却欠缺中心思想
有些开发商会借助一些节日刷一波存在感,但节日本身就是广为大众熟知的,对多数人来讲,不会被调动起好奇心。所以,如果在宣传内容上没能别出心裁,不仅会让宣传内容显得不痛不痒,还可能让受众压根没有点开的冲动。
2.2 生硬的蹭热度
前阵子bilibili发布的视频《后浪》成为热点话题,很多开发商也借题发挥。有的发挥的就比较生硬,前半句出现了“后浪”二字,后半句是不合拍的广告语,内容没有让人产生情感共鸣就算了,画面视觉上也并没有响应后浪主题,用的还是平时的主画面。这就又存在个问题了,受众恐怕从一开始都不会点开,因为真的好枯燥。
打广告没错,蹭热度打广告也没错,关键是没能把这种广告内容做的优质些。事实上,观众们对优质广告的接受度是很高的,例如,观看“超级碗”的美国人中,60%都是奔着广告去的。中国的网民也普遍反映,他们愿意花时间观看优质的广告内容。但是,据可靠研究表明,如果你的广告内容低于观众预期,会让观众失望, 甚至产生被打扰感、反感,那么,推广会起反作用。
接下来我们说说硬广里面的一些典型的“坑”:
1. 不明受众在哪
海报内容策划的第一要点就是,要明确海报的受众是谁,他们想要看到什么,可能对什么感兴趣。很多开发商的海报,从这第一步开始就跑偏了。
举个例子,疫情期间,有开发商陆续开始通过直播卖房,于是关于直播预告的海报出现了。有些开发商的海报主题大意为,我们企业开始用直播这种新型传播形式卖房啦!有没有觉得哪里不对?是的,这种传播方法并没有站在客户需求的角度思考。客户在乎你用什么创新的营销形式在营销吗?并不。他们更想知道的恐怕是,通过这次直播,可以获取什么有效信息,或者获得什么样的实惠。
多一句嘴啊,我们必须要清楚一点,房产具有天然的投资属性,并且在中国乃至世界居民的家庭资产配置中占据主要地位,而且越是富裕的家庭,这种资产配置方式越是典型。所以,人们永远更关心该房产的现在价值以及未来的价值。这么一想,例子中的广告是不是跑偏更远了? 所以,开发商要注意了,我们的受众是目标客群,不是你的同事、上司、同行。
有人可能又会说了,同事、上司、同行也是潜在消费群体呀。这种反驳方式本身就有逻辑错误。试想,本来计划着上山打老虎,结果打偏了,打了个小松鼠,此时,你还说,那我也不枉此行。 这叫什么?自我安慰,完全脱离了打猎的初衷。自我安慰的结果很可能是惨遭现实毒打。
2. 感性的文字描述过多
比较有人文气质和主张的开发商比较容易踩这个坑。其实如果是在品牌书上、官网上,一些感性的、情怀性的描述可以在合适的位置适当增加。但是,在朋友圈、公众号中,作者不建议有过多的感性描述。因为人们在使用这些媒介时,通常是碎片化阅读,快速扫读,注意力时间有限。推广的目的,应该是让那些有购买需求的人,能迅速捕捉到实用的功能性信息,让那些可能具有购买需求的人,也能快速找到亮点,进而被种草。显然,大段的感性描述,增加了人们捕捉信息的难度,通常不太可取。
3. 标题抽象、冗长,解释性文字内容缺乏重点和层次
标题这里既有主标题也有副标题,主标题可以略微抽象,彰显别致,但抽象过度就算了,受众都没法快速读通顺,就更别提留下印象了。副标题往往是对主标题的诠释,具有更强的功能性,如果副标题也比较抽象,那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了,试想,读者越读越累越迷糊,潜意识里的挫败感,很容易让他所幸关闭图片。
其实副标题抽象的问题还好,不算太常见的坑,更常见的坑是,副标题冗长,而且冗长的部分是华丽的、又大又空的描述内容,例如,共生,和谐,未来,世界...... 首先大家要知道,这种内容受众本来就不会仔细看了,再者,多余的内容还增加了受众的阅读负担,受众觉得读累了,不自觉的就快速关掉了。
在解释性文字方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点,人的大脑是喜欢去寻找规律的。如果文字在格式、设计上呈现出重复性的规律,受众会不自觉地去抓取这部分有规律的内容。所以,把你想展示的要点有规律的呈现出来,后面配上简洁的说明,就够了。非常不建议眉毛胡子一把抓,把重点、非重点信息都集中在一段或几段文字里,更甚的是,文字中可能还有丰富华丽的修饰词、“不明觉厉”的缩略词、需要受众自己去百度的英文缩写......那受众阅读的过程会变得更加辛苦。
4. 主题文字与要点文字的在视觉上侧重偏误
主题这个东西,有时候比较具象,有时候比较抽象。主题具象的时候,比如“新春折扣”这类,旁边的要点文字小一点没关系。但如果主题比较抽象,还放的很大,把要点文字挤得比较小,那传播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了。
5. 信息过载
客户在手机端获取信息时,转移成本非常低,而且对过载的信息的消化能力很有限。因此,广告所传递出的信息要简明扼要,直击客户需求。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实践起来未必简单。
我们举个其他行业的经典案例,还记得OPPO R9s 的广告吗, “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显然,OPPO R9s当时的卖点不止这些,还有400ppi高清超大屏,1600万高清双摄,但是价格只要2799元。如果你是OPPO R9s 的营销人员,而且明确知道屏幕、摄像头、性价比都是这款手机的竞争亮点,甚至深知在这背后,隐含了多少同事们日夜加班、反复试错的汗水...... 到那时,你还舍得只宣传那句“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吗?恐怕很多人的不舍得。
回到房地产行业,很多项目为了吸引消费者,精心设计了很多差异化的亮点。在宣传中,恨不得一股脑全部灌输给客户。但结果呢?灌输完之后,客户一条都没记住。
于是,有的商家开发商开始意识到这点,并加以改进。例如,有的项目主打全面的配套,吃穿住行娱乐医疗教育样样都能满足客户。而且他们也知道,如果把这些配套全部体现在海报上,文字过多,于是,简单的描述为“全配套”,或者“360度全配套”。看上去是个避免信息过载的办法,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概括性词汇太大太虚,不够具象,消费者看完无感。因为通过这个词汇,他们依旧想象不出来任何东西。
那么,更优的办法是什么呢?简明扼要的思路不变,但是,输出的要点要更具象,且符合多数目标消费者的需要。例如,多数消费者更需要的是项目配套中的购物资源,那么,就去刻意输出它。例如,3分钟步行直达2大购物中心(满足全家人的生活需求)。
到这儿你可能感觉到了,所谓宣传中避免信息过载,不止要学会言简意赅,更要学会“断舍离”。简单的一个“断舍离”,背后更是对目标客群及其需求的深入洞察。现在再回看OPPO R9s 的广告词,是不是并非那么简单了?
6. 几点小细节
6.1 避免不必要的英文表达。国内开发商的绝大多数受众是中国国籍,显然阅读中文更顺畅,突然穿插一两个完全可以用中文表达清楚的英文词汇,似乎不太必要。
什么时候可以用英文?比如,用一些耳熟能详的英文词汇辅助说明,或是增强内容的情绪(好吧,你可能瞬间想到了李佳琪的“欧买噶~” ,没毛病!)。再比如,有些语义只有用英文才能更精准的传达。再者,你的受众就是这样的话语体系。显然,后两点属于少数情况,第一点对受众的知识储备有一定要求,更对中老年客群不太友好。所以,通常讲,不必要的英文表达不可取。
6.2 不要弱化地理位置的表达。很多开发商会省略省份、甚至城市。但注意,如果是朋友圈海报,那说明开发商在利用其员工的人脉做宣传,每个员工不可能只认识本地人吧,他们还可能会带动很多外地的潜在客群。但省略式的地址表达,很可能会将这部分潜在客群过滤掉。还有,如果项目的位置比较生僻,请留出一个明显的角落把地图标注出来,让人更清晰项目到底在哪。
为什么要强调地理位置的表达?我们试想,决定房产价值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位置。位置的背后是什么?是所在位置周边的配套资源,例如,交通,医疗,教育,生活娱乐。买房作为刚需的消费者,必然关注具体位置,同时出于投资价值的考虑,更要关注位置。
作为开发商,如果把消费者最关心的功能信息弱化了,是宣传的失误?还是为了故意弱化项目位置不好的缺陷?显然,这二者都不应该。所以,地理位置还是要清晰表达出来的。
好了,以上就是开发商在朋友圈、公众号海报的内容中,比较常见的一些问题。稍微总结一下,每一次推广前都要强迫自己想清楚几点,主要受众是谁?他们最想看到什么?如何高效满足他们的期望(即:传播效率)?其实这些真不难,把它们当做对自己营销策划工作的60分要求吧。
本文作者AiMars,本文首次发布于简书,如果转载、援引,请注明出处,如果涉及商业用途,请通过邮件联系AiMarsReal@163.com,获得准许后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