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感觉到到探探是一个非常简洁、非常轻的应用。创始人在第一个创业项目P1(持续了7、8年)总结产品太重了,功能太多。所以做探探的时候,就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产品。
- 探探定位的刚需,就是解决单身的年轻人非常缺乏认识人的渠道的痛点。QQ刚开始的时候,定位是网恋,网友见面。QQ做大了以后,基本上就变成了熟人社交,没有这块功能了。微信其实短时间也是靠网恋交友做起来,后来也变成了熟人社交,把这个位置基本上都给了陌陌和探探。
我们当时花了几个月对探探的人群进行了研究,把这个陌生人社交的人群描述和痛点给想透了。
我刚学产品的时候,老觉得只有开发才是最耗时间的部分,这些产品的、非技术的东西应该很快就搞定,花太多时间就是自己能力不够。后来发现大家花的时间都还不少
- 探探的用户中男生平均会喜欢60%的女孩,女生只喜欢6%。
探探不仅仅是对Tinder的简单复制
1.探探刚做的时候,大概有100家在抄Tinder,包括这几家大的,腾讯、人人、微博做了两版,包括各种各样的创业公司,一共有100家,到现在为止基本上一家都没有做大,3个月基本上全死光了。
他们会弄很多假用户,然后产生很多假配对。当时微博做了一个Like,基本上像素级的抄了探探,还不是抄Tinder,你基本上滑3个,里面全都是美女,你滑3个配一个,我配了200个女孩,每个人都说了个Hi,然后没有一个人回我的。
2.中西方的社会文化、人文习惯、科技环境不同
中国人很少有线下交友渠道,跟西方不太一样。我在瑞典长大的,从初中开始,要是想去交友就会有很多派对可以去,中国年轻人基本上没有派对,周末也很少去酒吧、夜店,也不会参加太多各种各样的社团。中国人缺乏搭讪的文化,我碰到一个人觉得不错,我也不敢上去说话,我觉得挺流氓的。
中国的社交环境可能相比国外更加内敛、注重隐私性。探探加入了屏蔽联系人功能(80%的人使用了这个功能),你不会看到你通讯录中的联系人出现在你的主页。而且当你被拒绝的时候,你不会有感觉,只有当你们都右划的时候,你们才会开始配对聊天。当你们开始聊天的时候,你们已经是相互喜欢的了。让用户可以没有顾忌的去搭讪、去开始一段故事
在欧美,大家用Facebook的头像基本上都是本人,而且都是比较好的生活照,一般不是大头,是一个生活型的照片。在中国没有这样的平台
所以探探引入了人工审核,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你永远基本上不可能看到不OK的头像,不OK的头像包括什么呢?非人类、年龄太小、明星、网红,探探的审核人员基本上培训的要求是所有泰国网红都能够认识出来。同时审核的时间比较短,只有几秒钟,用户基本感觉不到,探探尽量做到让你你第一次使用的时候就能跟人配对,不用很感觉到你要被人审核。这个是探探一个特别核心的运营指标。
还有在Tinder上配对时,就能够通过facebook的API看到他们之间共同爱好的东西。在国内则不行。探探自己开发了一套让用户填他们个人兴趣的系统,能够让他们尽量多匹配的标签。基本上80%的用户填了标签,差不多每个人18个。如果没有标签和一些个人信息、朋友圈的话,那太尬聊了,只有几张图片。
探探几乎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女用户身上
包括最近双11,我一个女生朋友,连续7天登陆探探,会获取各种福利,比如超级喜欢、超级曝光、Vip、查看谁喜欢了我等等..但是作为一个男性用户,双11几乎和平时是一样的感受
因为在陌生人社交的平台上,自然增长的比例肯定是男的多,但是它的核心运营,我们定了两个方针:
第一,纯净度,没有假用户、营销用户。
第二,男女比例,一定要维持一个将近5:5,或者6:4的比例,要不然运营不下。如果男用户大幅度上升,女用户大幅度流失,最后会形成了一个非常不对称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