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词者:海子
有关海子的文章太多了,对于他大家想必是不陌生的,从大时代背景来说,他活着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活着,他死了代表着诗家不幸的年代开始了。
嗯,这些大的东西我不谈,我喜欢的是他诗歌里所体现的纯粹和深入骨髓的孤独。而这首《九月》,我认为是体现他孤独最完美的。
想理解这首诗,先要进入到里面的氛围中去。
请听我的场景。
寒风刺骨,凛冽的吹向身体每个角落,这里是一个安宁的村庄,他们每一个人都在老老实实的做着自己本分内的事,种田使他们快乐,养花使他们快乐,每个清晨起来的第一束阳光都使他们快乐,我看着他们忙忙碌碌的身影,忍不住问了一下自己:“海子,什么事情可以使你快乐?”这随便的一句问话我已经无处招架,对啊,什么事情可以使我快乐,我不知道,让我想?怎么想?
理想主义者看不到远方,所能看到的只有远方镜花水月的倒影,风从四面八方刮来,它是那样无情呵,我衣着单薄,已不想为自己增添新衣,我呆呆的走到草原里,闭紧了眼睛。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琴声呜咽,泪水全无,怎么办?把远方的风归还草原。
我已没了继续诉说的勇气,只有重复着手中的马头琴,哀悼,木头,马尾,木头,马尾,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场景描述结束。
我只是简单的把我感受得到的氛围描述出来,那个时候的海子是孤独的,他不知该用谁的思想来引领自己走出困境,他不知道现在的自己应该如何去做眼下的事情,他想过自己的身体里有乐观的海子,但是这个乐观的海子被困在身体里,无法出来,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有人说海子最后留下来的东西都是混乱的,包括对于他为什么死的问题都有种种不同的答案,还有许多人把他划分在各个流派来进行研究,我尊重他们的看法,这些都是理解海子诗歌的一个途径,但对我来说,最喜欢的还是诗歌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强烈情感,这超过了所有所谓的哲学分析带给我的震撼。
(二)作曲者:张慧生
说身份,他并不尊贵,只是一个吉他老师,终其一生被人记住的也是寥寥的事迹,但是只因为《九月》这一首歌的谱曲,我认识了这个人。
有的人总是惺惺相惜的,张慧生是北京人,自己一个人在北京的四合院里隐居,靠着教授吉他赚来的钱喝喝小酒,过过小日子。
说起来,在外人的眼中这是一个豪放的汉子,他会武功,还曾和好友来过一天一夜的武术决斗,他乐于助人,曾经许多北漂的音乐人都得到过他的帮助。
可这个豪放的汉子却是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混乐队,又受不了那里天天的安排,纵然弹的一首好琴,却自愿隐藏才华,过着自己一个人的小日子。
而他,喜欢海子。
初听九月的旋律,像极了草原上的调子,悠长而又纯粹,像是记忆中牧童清亮的长笛回响在草原之上,而整体的感觉又是幽怨的,似夜晚一束淡淡的明月光。
在网站上可以找到张慧生唱这首曲子的样子,他是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录的,周围的人都不到在干什么,他一个人的神情却是专注的,陶醉在旋律之中。
(三)广泛流传版本:周云蓬
而最后把这首《九月》唱红的,却是盲人乐手周云蓬,这家伙,是个很有才的人,一个单凭歌声就能收获一个女大学生爱慕的人。
周云蓬是受古典文化很深的人,因为视觉方面的障碍,他更多的关注于身边那些被人忽略的声音,他写出来的诗,也多多少少的有了些声音。
这样一个敏感的汉子,能够在当时无法找到九月乐谱的情况下凭借记忆和声音拼凑出来这首歌,也就不足为奇了。
周云蓬的九月,比起张慧生演奏版本来说,更多了些豪放,又因为这首歌曾经在诗歌歌唱大赛上表演过,很快就成为文艺青年的最爱。
三个人,跨越时间,通过一首歌联系在了一起,因为理解而倍加尊贵,这首理想主义的悲歌:《九月》,我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