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和为基层减负结合起来,持续聚焦基层减负。
搞好调研,提升权责界限“精准度”。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明确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有哪些职权,就需要坚持大抓基层和服务基层导向,真正深入基层,扎下根、俯下身,做好调查研究。通过调研,了解弄清基层干部负担所在,理顺部门间权责体系和上下级权责界限,避免出现多部门管理现象,制定务实合理的工作职权清单,切实解决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中职能越位、缺位、错位问题,真正减轻基层工作压力,让基层干部放开手脚,轻装上阵。
纠治“四风”,激发干事创业“战斗力”。为基层减负,是党中央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重要内容,在推进相关工作时,应盯紧盯牢形式隐蔽的各类“面子工程”“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而厘清权责界限,明确基层职责范围,能够让基层干部知道“该办什么事、要担什么责”,树牢正确政绩观、事业观,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现象。上级相关部门也要根据职权范围,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放权于基层,解决基层“看得见、管不着”问题,让基层真正实现有能力办事、有资源办事,真正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更好地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深化改革,健全赋能提效“全链条”。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明确了对“在督查检查考核等工作中搞层层加码、过度留痕,增加基层工作负担”等行为的处分规定,为基层减负提供了强大支撑。此外,关于基层工作,也要落实好上级有关要求,统筹推进镇街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镇街管理体制,标本兼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基层,事关人民幸福的关键民生“小事”和实事也在基层。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久工程,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真正让基层干部知责履责,担当作为,当好基层“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