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种体验,我去年暑期才能得以亲历。
北京—中国的首都,一直都是我最向往的——高耸的城墙,威严的宫殿,飘扬的红旗……终于在小学六年级,我和几个小学最要好的同学一起去了北京。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点都没错,北京的确让人向往,可22个小时的火车摇晃,无法入睡的卧铺,下火车都已经筋疲力尽,还要坐一个小时大巴才能到酒店——长途跋涉首先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而且,说好的五星级餐饮,也都是说说而已,终于到了酒店,投入到宽大的沙发,我才感受到了这一路上的唯一一点温暖,床终于不再是小小的、硬邦邦的卧铺了。晚上,我抑制不住地想家,迫不及待地拨通了妈妈的电话,“早点睡,别和同学疯……”一个人,第一次出远门,妈妈简单的嘱托,竟然让我心里温暖了许多。
第二天,天空下着毛毛小雨,可没有影响我们既定的行程——去故宫,也就是庄严的紫禁城。500多年的皇宫里透露着帝王的威严,古朴的城墙中蕴含着帝王的神圣不可侵犯,严肃的宫殿中透露着帝王的尊养与荣耀。就连紫禁城的大门,也写满了风云,推开它,就推开一段段厚重的历史,从紫禁城里出来时,雨小了些,按照旅游团的惯例,是要买纪念品的。本来我一点都不在乎这些小玩意儿,可一想到妈妈一个多月的工资赞助,还是选了一张手绘故宫图和千里江山图的小屏风,虽然价格贵的有点心疼,但我觉得妈妈应该会喜欢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云慢慢散去,太阳出来了,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不上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来北京,必去的就是长城了。高达几百米的长城,直插云霄。我和一位小学最好的同学一起爬,一开始我们走的很快,但越往上走,坡度越大,我当时害怕极了,生怕从顶部摔下来。上顶后,我震撼到了!从长城上俯视,绵延的群山驮着蜿蜒的长城,行至长城下天下的一雄关—居庸关,轻轻抚摸厚重的城墙,谁说岁月无痕,这每一块砖上都是岁月的沧桑,还有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向每一位游客诉说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原来,不登长城非好汉,不仅是个人奋斗不止的豪情,更是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豪迈!
最后一天是回旬阳,原定计划是在火车上吃一碗面皮,一觉就睡到旬阳了。然而飞机晚点,火车没赶上,兜里仅剩的钱还不翼而飞,我们要坐的那趟火车,是晚上十二点的。真可谓是山穷水尽了,“程子诺,你饿不饿呀?”同行的伙伴凑过来问到。
“不饿!”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肚子。
“你哄谁呢?”他用眼睛打量打量了我,“你钱丢了!”还没等我开口,他先说道:“我还有二十元,刚好吃两碗‘迟到’的汉中面皮!”
那天,风萧萧,可无论是眼前的苟且,还是诗和远方,都让我全身温暖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