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效果不好,除了知识水平不够以外,还有表达能力有关,一般是没想清楚要表达什么,没有理清表达的思路。下面展开谈谈。
一、谈表达能力
原因1:思路不清
你还是有些东西要表达的,但对于这些事情,自己都没想透,那么你怎么可能表达清楚呢。这个问题是超级普遍。所以有人跟我说,他表达不清怎么提升。我通常问的就是:“到底你是 表达不清楚,还是自己没想清楚”
原因2:让潜意识主导沟通
一件事情即使本人想清楚了,可能你表达出来依然让人不知所云。这通常是让潜意识主导的结果。
前面谈到,人类潜意识的运行方式,是基于关联的,例如我在谈到“吃饭”时,可能潜意识立即跳出“明晚有饭局”,然后又想到“要打电话确认”,可能就直接跟对方说“对不起我要先打个电话”。你的思维很可能一直这样跳到很远的地方。但对方看不到这个过程,自然没法理解。在正式的沟通环境中(例如销售演讲),通常你需要让自己的意识去控制沟通,保持逻辑性。顺便说一下,一个人很难持续的保持着意识的控制,通常说着说着就会进入自动驾驶(潜意识控制)模式,这是很正常的。但你可以做的是设定一个大的框架(例如演讲的逻辑),在多数的时间,让潜意识运转。但是过一段时间,就有意识的检查“我现在进度怎么样,是不是跑题了?”这样可以把自己拉回来。这就像你开了自动驾驶系统,但是定期会人工检查当前的状况,如果有问题立马切换到人工操作。我们的沟通由潜意识主导,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例如聊天的时候,大家东拉西扯就是这么出来的。有些人在重要场合或者见到重要人物时,本来是需要闲聊的,反而变得不善言辞。有时候就是因为过于紧张,意识主导了沟通,反而压制了潜意识的活动。
又如下面的对话:
救火!救火!”电话里传来了紧急而恐慌的呼救声。
“在哪里?”消防队的接线员问。
“在我家!”
“我是说失火的地点在哪里?”
“在厨房”
“我知道,可是我们该怎么去你家嘛?”
“你们不是有消防车吗?
还有一个就是尽量说出原因。
有的人认为“因为草地湿了,所以下雨了”没有问题,但有的人也喜欢更严谨的说明“因为没有浇水,草地湿了,所以下雨了。”
原因3:表达缺乏条理性
即使你自己想的比较清楚,而且也是有意识的在进行沟通。但你没有用清晰的逻辑来组织语言,导致对方难于理解。
再举个例子,女朋友跟我说“你去超市买点东西吧,要买土豆,橘子,葡萄,鸡蛋,酸奶,牛奶,土豆,鸡蛋,胡萝卜,咸鸭蛋,苹果。”但是这么多个项目,当我走到超市的时候,我可能就已经忘了很多了。这个时候我为了记得更为牢固,我会将这些信息进行性质的区分进行同类项合并。分为蔬菜:土豆,胡萝卜。水果:橘子,苹果,葡萄。蛋奶制品:咸鸭蛋,鸡蛋,酸奶,牛奶
原因:4:面面俱到
说话啰嗦,表达者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情都倒给你了,需要你自己去理头绪。例如:有次有个客人买一条网线,驳接另一条网线,接入到路由器。他把连接这个路由器的所有接线都说了。
二、论控制能力
1计划原则
你必须有沟通计划,要讨论什么问题,期望得到什么结果。先后顺序是什么,如何展开?没有计划也就谈不上控制。
2客户成功原则
你沟通的内容必须对于客户有好处,能够帮助对方得到他们想要的成功。否则,客户为什么要跟着你走?即使是演讲处于礼貌,人家不好打断你,也可以开小差。 在控制沟通过程方面,有一系列的技巧。但对于初学者,我建议你先解决好上面两个问题,技巧是次要的。例如让客户得到了足够的好处,人家通常对你就很支持,你的小问题也就不那么碍眼甚至会主动消失掉。
3正面法则
你的沟通需要将气氛维持和导向在积极性、建设性的方向,避免消极沟通。沟通的目标不是破坏,而是建设。因此维持一个正面的氛围至关重要。
例如:在肯德基,工作区域的门上贴的不是“禁止入内”,而是“员工专用”。
例如:苹果公司对于产品使用者的抛弃不用苹果的产品,用”用户的忠诚度“,而不是”用户的背叛“。
例如:有个同事问图书管理员借书,不愿意借。用”想借书看,借不到书“,而不是”管理员不愿意借书给我“
三、提升理解能力
鉴于人们常常难于理清自己的想法并且表达出来,你在沟通中,需要帮助对方理清思路。
我如果听别人一直讲摸不清楚头脑,就会打断对方问:“能否用1句话告诉我,你想要讲什么?”如果他说“很难啊,有很多内容。
”我会说:“你先尝试一下,概括一下你的观点”或者“讲最重要的三点”。
有时候你要去帮助对方总结他的想法,上次做调研时,有个销售跟我说她的问题,说:“我打电话找市场部,市场部……”说了一大堆都没到要点,我就问她,你是想问“开发客户的时候,我该找哪个部门联系吗?”她说是。这种就是替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