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级37期,王萌,坚持分享第94天。
今早没有约练,看了个纪录片《天使在南京》,触动很深。
在南京长江大桥上,车子压着车子,黑压压地堵成一片。
车上的人不耐烦地冲着桥上的轻生者骂:“妈的赶紧跳。”
公交车上的人也打开车窗,挥着胳膊数“一、二、三”,接着全车人齐声大喊:“跳!”
轻生者就逐渐变成一个小点,消失在泛起涟漪的江面。
这一幕就发生陈思的眼前,而前一秒,他正在劝轻生者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
陈思,是一名普通的业务员,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他都会骑着电动车,来大桥上巡逻,目的只有一个——劝生。
据官方不完全统计,自南京长江大桥通车以来,有2000多人在这里跳桥结束生命。
在死亡的渲染下,这座本是南京地标的大桥拥有了另一层身份——定人生死的「奈何桥」。
而陈思则成为这座「奈何桥」上的摆渡人,渡心有眷念的人重回人世间。
陈思有一个习惯,每天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每天救人的经历,取名为《大桥日记》。
迄今为止,陈思已经救了421条人命。
透过日记里记录的点滴,陈思发现金钱、感情、疾病往往是压垮轻生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0年,陈思路过长江大桥,看见一个小女孩倚靠在栏杆上,失魂落魄。
惊觉不对劲的陈思,立马将女孩拦腰抱下来。
女孩是来南京打工的,却误入了传销组织,历经磨难才逃了出来,已经好几天没有吃过饭。
陈思救下她的时候,女孩只是哭着说:“叔叔,我饿。”
这是陈思第一次在大桥上救下轻生者,也是这一次让陈思明白原来自杀的人是可以救的。
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真想自杀的人,生的欲望和死的诱惑同时存在,这时候人极端矛盾,一句话可能就改变生死,所以宁愿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在每一个轻生者的背后,藏着的是一段无人倾听的苦难经历。
陈思还遇过一个被冤枉的中年男人,想用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陈思劝导半天,依旧没有任何进展。直到男人要求陈思替自己写个证明,来证明自己的确受了冤屈。
陈思的证明只有三十个字左右,也没有任何印章。
可就是这样一张简陋的证明,让这个男人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被信任,他不想死了。
后来,陈思一遍遍地说:“想死的人其实都是善良的人。他们只是想解决痛苦,而不是害人,如果是后者,就不会想自杀。”
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人生中迈不过去的坎,如果有人愿意来拉自己一把,结局或许会变得不一样。
陈思曾经也是个沿路要饭的穷小伙,如今已经把老家的草房变成了瓦房。
时过境迁,陈思总会想起,当初是有人拉了自己一把。
2003年,寻常的一天,陈思在电视上看到新闻播报:一名宿迁的女大学生,抱着毕业证书从长江大桥上跳了下去。
那一刻,陈思感同身受:“他们只是被眼前的困难暂时吓傻了,只要有个人点醒他,让他脑子转过弯儿来,人生就还有转机。”
但把人劝下桥后,并不意味着事情的终结。
陈思亲身经过好几次,把人拉下桥后,对方趁着陈思不注意,再一次走上桥,一跃而下。
因此,陈思租了两间房间,给它们取名为“心灵驿站”。
房间不大,但该有的都有,每间房都配置了两张床和一张桌子。
遇到想不开的人,陈思就会把对方带过来,让对方先吃上一顿热饭,再好好地开导和安抚。
如同取的名字一样,这两间房间成了轻生者们暂避风雨的港湾。
坚守了19年,陈思黑发熬成了白发。
但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某次巡逻的路上,陈思接到一个未知来电。
电话里的人高兴地跟陈思说:“陈大哥,还记得我吗?我是小周,我结婚啦。”
是的,仅仅是一个告知生活幸福的电话,就让陈思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值得的。
长久以来,关于自杀都有一个误区,就是自杀是不可以阻止的。
但早在2014年,一份世卫组织发布的关于自杀报告中就有解释:
全球每年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钟就有一人自杀死亡,而这种死亡是可以预防的。
就像陈思所说的:“我希望自己能做一支蜡烛,给他们一丝光明和希望。我相信人的力量,大家一起帮忙,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
如果每一个人都愿意释放一点善意和温暖,或许真的可以改写那些不幸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