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大意】
老子在本章中深刻指出:事物的表象与内涵有时并不一致,“圣人”广为施与反而更加富足。他希望人们的行为顺乎自然,不要刻意追求。
【译文】
诚实的言谈并不漂亮,漂亮的话语并不诚实。
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
真正懂的人并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深入地懂得。
“圣人”不私自保留什么,他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可能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的准则,是帮助别人而不和别人争夺。
【我思】
诚实和漂亮话我们总是认为是不能凑在一起的。总是认为是两个对立的极端,水火不容。水上的油也可起火,水火都能相处,诚实和漂亮话很显然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更应该可以相融。
诚实一般和撒谎相对,漂亮话和丑话相对。一般因为诚实话比较现实,直戳对方软肋,容易让人觉得是丑话。撒谎的话,回避主要问题,用了一些带有修辞的漂亮话令对方愉悦。这就是我们一般的认知。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在诚实和撒谎之间,我们会为难。聪明的人此时选择一种中和的策略。“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也就是诚实的话说一半,留一半。这样,我们的诚实话看起来像是经过了修饰,看起来像是漂亮话,但究根问底,却是实话。如果有人问“我帅吗”。你可以回答“你比较可爱”或者回答“你比我帅”。有智慧的人会想到更好的回答。
如果诚实和漂亮话还算是有点关系,那善良和巧辩又是如何对立的呢?也许善良之人,怕用言语伤害对方,也就不去与对方争辩。不争辩并不意味的不会争辩。有的时候善良需要争辩才能避免对方犯更大的错误。例如,对方认为狗屎好吃。作为一个善良人如果不去争辩,那就害了对方。善良人该争辩还是要争辩的。
知者不博,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智者不卖弄知识,不去炫耀,因此别人不以为其知道,有种大智若愚的感觉。二是指智者专精某一项知识,成为此类翘楚,但是在其他的知识面上有欠缺。这两种解释此处都能解释通。
接下来,有几个问题,为什么不保留反而充足呢?为什么给予反而觉得丰富呢?这就是圣人的境界,他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给别人,从别人那里得到自己需要的。例如助人为乐。自己的一身力气不是自己所在乎的,因此把力气用在帮助别人上。别人得到的帮助,算是解决各个人问题,也算是解决了社会问题。离自己所期望的大同世界又进一步。自己的梦想得到满足。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不保留而充足。不保留的是时间、是力气、是自己不在乎的东西、是自己可以源源不断提供的东西,得到是心满意足,得到的是离梦想目标又近一步。
一般我们认为付出时间和精力,不收回一些金钱利益,就算是损失。但是在圣人眼里,金钱利益只是其不在乎的东西。真正想要的东西是宁可花钱也要得到的。
老子认为自然法则是帮助万物而不是伤害万物。前面我对自然法则有另类的认知,这里我持否定态度。因此也由此自然法则而推理出的圣人准则,我也持否定意见的。但是圣人的准则看起来十分正确。因为这是我们的梦想,是需要反人性,是需要反自然规律,是需要文化影响,我们才能做到这一点。人性是什么?人性就是比别人获得更多利益,比别人损失更少的利益。具体点,平等的社会,有人就想获得更高的利益,比别人高一头,获得优越感。等到战乱,就希望自己置身事外,希望自己明哲保身。人性就是最原始动物本能,是为保证动物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保证动物活的更长,繁殖的更多。唯有此本能的反应,才能保证物种和个体的存在。看看自然界的生物,如果不进化出自私的动物本能,那就需要进化出无私的群体行为,以量取胜。自然界是多种多样的生存方式,人类则属于自私的家庭式动物,自私表现在对外物的掠夺,家庭式表现为协作。至于自然界的风雨雷电,更是由无到有,再由有到无的过程。并不存在主动帮助谁伤害谁一说。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前面三句话格言在于提示人要信实、讷言、专精。后面四句,在于勉励人要利民而不争。
老子深深地感到世界的纷乱,起于人类的相争——争名、争利、争功……无一处不在伸展私己的意欲,无一处不在竞逐争夺,为了消除人类社会的纠结,乃提出不争的思想。老子的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并不是消沉颓唐,他却要人去“为”,“为”是顺着自然的情状去发挥人类的努力,人类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据为己有。这种贡献他人而不和人争夺功名的精神,亦是一种伟大的道德行为。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
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
名是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虽异匏瓜难不食,大多食足早宜休。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孔子的正名并非只是停留在语言或认识的层面上, 而是扩展到政治论上,老子的智和辩也并非只是停留在认识的问题上,而是连接到人性、正直论以及人类的成熟形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