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前两天写了一篇文章,叫《成熟的样子,应该是这样的》。
一位读者在文后留言,提到了痛苦:
无人会真切体会和帮助你分担痛苦。
看到这句话时,我细细思考了一会儿,觉得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能说这样的话的人,想必曾经经历过一些令自已痛苦的事,某个时候也曾真切地渴望摆脱此种心情吧。
但是,痛苦和饥饿感是一样的。他人无法体会你的饥肠辘辘,无法替你吃饭,同样,也无法体会你的痛苦难耐,无法替你分担。
痛苦是私人的情绪,和其他任何情绪一样,只能由自己独自承受。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希望自己能被人理解,希望有人替自己分担痛苦?
0 2
在我看来,《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有一个很核心的观点。
一切不如意之情绪起源,皆因需求得不到满足。
它是一本教我们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书,更是一本教我们认识情绪、管理情绪的书。
察觉自己的情绪的由何而来,同时,也通过沟通了解他人情绪的起源。
当我们感觉痛苦的时候,一定也是我们的某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比如,我前阵子的低气压,来源于工作。明明努力工作,却还因为一些上级之间的关系而没有好脸色看。
此时,我很难过。为什么难过?因为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认可。我需要的,是和谐的工作关系,和公平的工作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创造成绩的人能被认可。问题是目前并没有。
此时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回应自己的需求。
所以,我们希望有人能替我们分担痛苦,实际上是希望有人能替我们解决问题,满足内心的需求。
那么渴望被理解呢?
我一直在想,世界上真的有所谓的感同身受吗?每个人的经历都如此不同,一个人要想完全感受到另一个人的感受,实在是太难了!
人是群居动物,内心同样讨厌孤单。我们渴望被理解,其实是需要找个同伴让自己感觉到不是孤身一人,而不是真的要求有人能和自己有同样的感觉。
正所谓“抱团取暖”,温暖,许是由此而来。
0 3
了解了痛苦情绪(或其他任何不如意的情绪)的由来,我们就有办法处理它了。
第一步,察觉。
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置身局中,无法逃离情绪的牵绊,以致无法理智判断。
陷入情绪的我们就是这个当局者。而察觉情绪要求我们跳出局,观察自己。
比如,当我们十分生气时,胸口是不是闷得难受,脑中是不是万马奔腾?
一有此种情绪,立刻收住被其支配的各种念头,深吸一口气,停下来问自己:我为什么会生气?
第二步,寻找真实的需求。
真实的需求往往埋藏得很深,如果不有意识地向内探索,常常无法触及根本,而是浮于表面。
我工作上的例子,表面上我是讨厌有些上级的私人恩怨,实际上是希望能有一个和谐的、成绩能被认可的工作环境。
三,尝试分析这个需求。
一旦内心的需求被满足,情绪就会随之而去,就像哭闹的孩子拿到奶瓶一样。
但我们不谈满足。因为多数时候需求本身就是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这个需求合适吗?用得着我们拼力满足吗?
所以其实,找到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并加以分析时,我们的情绪已经渐渐平复,理智开始占了上风。
不合适的需求,我们立刻放弃。合适的需求,我们则想办法满足。
此时已经没情绪什么事儿了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