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北中国》是《姚著中国史》系列第二卷。在本卷中,姚大中老师将眼光投向传统中原地区的西北方,那里有着更加广泛的地域面积,辽阔的内蒙草原,西域的沙漠和绿洲,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都与中原地区差异很大。因此,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养育了与中原民众习性迥异的游牧民族。
在中原地区汉族中国稳定统治的同时,西北方的游牧民族也不断成长。汉族中国笼统的称呼游牧民族为“胡”。实际上,西北方的游牧民族组成非常复杂,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许多民族。又因为游牧社会的流动性等固有特点,不同民族不断融合与分化,形成了独特的多民族风貌。其中在历史上曾经发展壮大、显赫一时的,就有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
姚大中老师从考古学、古书籍材料等多方面研究考证,详细探讨了游牧民族的血统构成、文化特征、经济发展、历史演进,勾画出了比较完整连续的游牧民族谱系,并且将时间和空间上的维度都拓宽。时间上追溯至早期成为游牧温床的安特洛诺夫等文化形成与游牧文化兴起,下关注到匈奴、突厥、乌孙、月氏等民族后期流动至中亚细亚甚至更远地区后发展的贵霜王朝、粟特王朝等政权;空间也放眼到蒙古高原、西伯利亚、中亚细亚等更加广泛的游牧民族活动区域,而不仅限于古代中国领域。这也是姚大中老师在这套史书上充分展示世界史视野的又一例证。
游牧民族,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彪悍”了,这与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草原、沙漠、绿洲地区的生活环境,比中原地区苛苦得多,逐水草而居,四时流动,马背上的民族为了适应生存需要,性格极其坚韧,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这样的民族特点。尽管如此,对于金属器具、衣帛丝绸、文字等方面的多种需求,又使得游牧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存在对汉族的依附性。
游牧民族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尤其在汉朝时期,驱逐匈奴后汉朝竭力“经营西域”,伟大的丝绸之路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成为大汉朝与中亚细亚甚至欧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而西域地区大大小小的游牧民族国家,在东西方之间承担着传播和流通桥梁的历史使命,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文明成果。同时,东西方各个民族也都汇聚到西域地区,不断融合,也使得该地区的民族组成更加复杂。
游牧民族的女性,地位较汉族要高,后妃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干预作用,汉朝早期的和亲政策,也能够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比如著名的解忧公主,和亲远嫁至乌孙,成为乌孙三代国母,主政四十余年,对于汉朝与西域的政治稳定起到很大的作用。
古代楼兰经政权更替后重新建立了鄯善王国。古代鄯善王国的区域内,考古成就非常丰富,最著名的两处,一处是东端的楼兰古城遗址,另一处是西端精绝国所在地尼雅遗址。尼雅遗址发掘出丰富的考古资料,被称为考古界的“亚洲庞贝城”,其中发掘了大量古文书,并包含珍贵的佉卢文。神秘的楼兰与精绝,都成为后世最向往的古国文明。
2017.03.01雾凇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