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生活并非印度电影。阿富汗人总喜欢说:生活总会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慢前进。
安静是祥和,是平静,是降下生命音量的旋钮。沉默是把那个按钮关掉,把它旋下,全部关掉。沉默是把那个按钮关掉,把它全部旋掉。
他走路的样子似乎害怕留下脚印,移动的时候似乎不想搅起空气。
The Kite Runner
6/28/2018
匆匆忙忙,慌慌慌张张,在不怎么忙碌的日子里,偷时间,囫囵吞枣读完全书。又在周末的时候,终于有时间坐着不慌不忙、安静地看完电影。在我看来,经典作品及改编后亦为经典的电影,都应该互相对应着看,且翻来覆去地看。作者在书中倾注自己的情感与观点,导演及编剧、演员从各自不同的理解中,共同演绎出一部不输于原著的电影作品,那么作为读者与观众,对两者同样的欣赏与关注,才是对这部作品的最大肯定。
诚然,电影因为时间关系,不得不对原著做出删减改编,以适应荧幕及视觉效果。也恰恰是这种改编,透过一群人的合作与努力,为我们呈现出书中某些伏线;而场景的具化,更是加深了对故事的时代背景及环境的理解。很多事,仅凭想象,是无法深刻的去理解的,眼见,才会对事件刻骨铭心。一如阿米尔看到哈桑被阿瑟夫一伙堵进死胡同里,最终选择了逃避,成为他终生的梦魇。
故事很长,时代背景很是让人心痛。书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专属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不论这个人是好还是坏。而从不同人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肯定会有巨大的不同,只因每个人所处位置的不同以及关注点不同。从阿米尔的角度来说,就是因他性格的问题,造就了一生的遗憾,最终都没机会当面说出那句抱歉。这份愧疚不仅仅是当时没有站出来阻止阿瑟夫的恶形,也有哈桑从始至终对他的不仅仅是出于主仆之间的忠诚。也许愧疚感最终会随着对索拉博倾注的爱与关心而慢慢淡化,可那些愧疚还是会时不时跳出来,提醒他,当初如果挺身而出,会不会结果不一样?
拉辛汗曾对爸爸说,阿米尔不是一张白纸,随便你想涂什么颜色都可以。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无论前面是荆棘密布,还是阳光大道,父母能做的只是鼓励孩子勇敢的去走,该绕的弯,要掉的坑,需躲的箭,一个都不能少。尽早走过这些风风雨雨,才会尽快长大,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走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人生路。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哪有父母舍得自己的孩子吃苦冒险,重走自己的弯路?于是苦口婆心,于是焦头烂额,想要为孩子铺设一条畅通无阻,直达成功的大道。哪怕铺设不了,也要引导孩子少走弯道,尽量直线抵达那个彼岸。可是有些道理就是需要摔了跟头才会理解并牢牢记住的啊。就像对一岁大的孩子说烫,但是不被烫一下,ta怎么会知道烫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
阿米尔的爸爸嫌弃他不够勇敢,没有担当;反观哈桑,却是勇于挺身保护朋友的人。可是他忽视了两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哈桑有阿里无微不至的呵护及关爱,也有阿米尔父亲不露痕迹的关怀,一直勇敢而乐观的面对他的世界;而阿米尔,从很小就以为父亲因自己的出生导致母亲的死而讨厌自己,这一层不被喜欢的担忧,直接造就了内心深处对哈桑的嫉妒,俩人都没有母亲,但至少哈桑的父亲是深爱并保护着他的。阿米尔的怯懦源自缺少爱与陪伴。他做好的每一件事是理所应当,而做不好,就要接受责罚。得不到最亲近人的肯定,再自信的孩子,也会慢慢消沉。
养孩子不是放羊,丢在一片水草丰盛的地方就可以;父母也不是圣人,生来就会引导教育孩子。都是在不停的磕磕绊绊中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全书很是欣赏阿米尔的父亲,虽然完全不赞同他教育孩子的方式。他的乐观、自信及适应环境的能力,都在默默告诉我,一个人的成功,绝对不只是能力这一项就可以的。因此,就奔着一个成功的身影而去吧。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对阿米尔的承诺,这份承诺贯穿了他短暂的一生。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也是阿米尔对索拉博的承诺,或许也会贯穿他跟索拉博的一生。
那么,在这薄情且浮躁的社会,静下心来,慢慢去寻找那个你愿意为之千千万万遍一生的人吧。
Qiushuang
7/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