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为皇帝,实如傀儡,不识稻谷的简文帝!
简文作相王时,与谢公共诣桓章武。王珣先在内,桓语王:“卿尝欲见相王,可往帐里。”二客既去,桓谓王曰:“定何如?”王曰:“相王作辅,自然湛若神君,公亦万夫之望,不然,仆射何得自没!”
【译文】:
简文帝任丞相时,和谢安一起去看望桓温。这时王珣已经先在桓温那里,桓温对王珣说:“你过去想看看相王,现在可以留在帷幔后面。”两位客人走了以后,桓温问王珣说:“相王究竟怎么样?”王珣说:“相王任丞相,自然像神灵一样清澈,公也是万民的希望,不然,仆射怎么会自甘藏拙呢!”
晋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字道万。
他是东晋第八位皇帝,晋元帝司马睿幼子,晋明帝司马绍的异母弟,母为简文宣太后郑阿春。
01 不识稻谷,却虚心求教,不会不懂装懂。
司马昱在做皇帝期间有次外出看见了田地里的稻子,但是当时他并没有见过,更谈不上认识。
于是司马昱就问身边的内侍说这是什么草,内侍看了看便回答,这不是草,而是稻子,平日吃得米便是由来于此。
司马昱听了便感叹道:“哪里有享用了它得末梢,并依靠它活命但是却并不认识它的根本的呢?”
回去之后司马昱因为内心羞愧不已整整三天没有出门。
这便是司马昱不识稻谷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是说司马昱连稻谷都不认识,但是根据司马昱的反应来看,可以看出司马昱虽然不认识稻谷,但是却虚心求教,不会不懂装懂,这也是司马昱另一个好的品质,毕竟作为皇帝不认识稻谷也并不是非常奇怪的行为。
不过司马昱作为皇帝却没有太大的建树,他在位期间虽然致力于平衡炒糖,在短时间内也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却没有太大的用处,最后,他在位不过短短八个月就过世了。
后世流传的关于他的事情也非常少,一个司马昱不识稻谷这样不知褒贬的故事反而是他比较出名的故事了,也不得不说这是他身为一个皇帝的悲哀。
司马昱妃子有很多,但是其中为人熟知的并不多,其中有“王妃王简姬”“宠妃胡淑仪”以及“昆仑奴李陵容”等比较出名。
司马昱历经元、明、成、康、穆、哀、废帝七朝,先后封琅玡王、会稽王,累官抚军将军。
晋穆帝时,升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与何充共同辅政。
何充逝世后,司马昱总统朝政。他引名士殷浩等辅政,企图对抗威权日重的桓温,殷浩反为桓温所废。
废帝即位后,再次徙封琅玡王,又进位丞相、录尚书事。
太和六年十一月,桓温废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帝。
司马昱名为皇帝,实同傀儡。
他在位仅八个月后,便因忧愤而崩,年五十三。谥号简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高平陵。
02 善于清谈,史称“清虚寡欲,尤善玄言”。
司马昱可谓名副其实的清谈皇帝,在他提倡下,东晋中期前玄学呈现丰饶的发展。
有文集五卷,今已佚。《淳化阁帖》收录有其书法作品《庆赐帖》。
司马昱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幼子,晋明帝司马绍的异母弟,母为郑夫人。
司马昱幼年聪慧,深得其父宠爱。
当时著名的学者郭璞就评论司马昱说:“振兴晋朝的,一定是这个人。”
司马昱成年后,清虚寡欲,擅长玄学。
永昌元年二月,元帝下诏封司马昱为琅玡王,以会稽、宣城两地作为司马昱的食邑。
咸和元年,司马昱的母亲郑阿春去世,当时年仅七岁的司马昱,非常悲伤,所以请求晋成帝司马衍让自己为母亲服重丧,成帝怜悯他而允许,于咸和三年十二月徙封司马昱为会稽王,并拜其为散骑常侍。
永和元年,因晋穆帝司马聃年幼,便由崇德太后褚蒜子临朝摄政。
当时朝廷征皇后之父、卫将军褚裒入朝想任扬州刺史、录尚书事,但吏部尚书刘遐、卫将军长史王胡之劝褚裒道:“会稽王司马昱德行昭著、素负雅望,是国家的周公,足下应把国政交给他。”
褚裒于是坚决推辞,返回藩镇。
褚太后便拜司马昱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
当时一同辅政的何充意图引用桓温来镇服庾爰之,但丹杨尹刘惔却认为桓温有不甘为臣的志向,便对司马昱说:“不能让桓温占据地形便利的地方,对他的地位、封号也应当经常贬抑。”
于是劝司马昱自己出镇长江上游,让自己任军司,司马昱不听。
刘倓又请求自己前往,也不获准许,于是任命桓温为安西将军。
03 抗衡权臣桓温。
永和二年,骠骑将军何充去世,褚太后命诏司马昱总理朝政。
永和三年,桓温攻灭成汉。
此后,他权威日盛,名声大振,连朝廷对他也惧怕三分。
司马昱认为扬州刺史殷浩素有盛名,朝野对他也推崇佩服,便以他作为心腹,让他参与朝政,想以此与桓温抗衡。
从此殷浩与桓温便逐渐开始互相猜忌,彼此间产生了异心。
司马昱在此后大量援引会稽人士及玄学同好进入中央,来制衡桓温。
这些人对穆帝、废帝时期对外战争或内政,都产生诸多影响。
永和七年十二月,桓温多次请求北伐未获准,于是率军四五万人顺长江而下,驻扎在武昌。
朝廷十分恐惧,抚军司马高崧为司马昱写信责备桓温,他才返回镇地。
同年七月,司马昱升任司徒,但他推辞不肯担任。
殷浩连年北伐,屡屡被打败,军粮器械消耗殆尽。
永和十年,桓温借朝野上下对殷浩的怨愤,趁机上书列举殷浩的罪行,请求将他黜免。
司马昱不得已,只得将殷浩贬为庶人,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
从此,朝廷内外的大权都集中在桓温手里。
升平二年,当时穆帝已到始冠之年,司马昱意欲还政于穆帝,但穆帝不许。
兴宁三年,司马昱听说冠军将军陈祐放弃洛阳,便与桓温在洌洲会面,共同商议征讨事宜。
不久,哀帝司马丕驾崩,此事搁置起来。
哀帝崩后,由琅玡王司马奕即位,褚太后以琅邪王绝嗣为由,再封司马昱为琅邪王,又封司马昱之子司马曜为会稽王。
司马昱不肯受封,尽管被封琅玡却未去会稽王之称。
太和元年十月,司马昱进位丞相、录尚书事,赐“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荣誉,又赐羽葆、鼓吹及持班剑的武士六十人,司马昱又坚决辞让。
太和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桓温北伐失败后,司马昱与桓温在涂中会面,共同商议之后的行动。
04 登基为帝,忧愤辞世。
太和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大司马桓温废司马奕为东海王,并于同日率百官到会稽王府奉迎司马昱,司马昱在朝堂更换服装,戴平顶头巾,穿单衣,面朝东方流涕,叩拜接受皇帝的印玺绶带,即日便即位为帝,改年号咸安。
桓温临时住在中堂,分派兵力屯驻守卫。
桓温及后写了讲辞,打算向司马昱陈述自己废立皇帝的本意。但司马昱每接见他都不停流泪,令桓温战战兢兢,居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司马昱虽为皇帝,其实如同傀儡,未敢多言,又怕被桓温所废。
当时司马昱见荧惑入太微垣,因晋废帝被废时亦有同样天象,故此十分不安,甚至对桓温亲信也是自己昔日僚属的郗超问桓温会否再行废立之事。
郗超断言道:“大司马正在对内稳定国家,对外开拓江山,臣愿用全家百余口来担保,不会发生不正常的事变。”
等到郗超急于请假回去看望他的父亲时,司马昱说:“告诉尊父,宗族国家之事,竟到了这种地步,是因为朕不能用道德去匡正守卫的缘故,惭愧慨叹之深,怎能用语言来表达!”接着便咏庾阐之诗:“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
吟诵得潸然泪下,打湿了衣襟。司马昱也因而忧愤得病。
咸安二年七月甲寅,司马昱因病重召桓温入朝辅政,一天一夜连发四道诏令,桓温都推辞不到。二十八日,司马昱立司马曜为太子。
临终前,司马昱写了遗诏,要桓温依周公先例居摄,更写道:“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
面对桓温的野心,此举几近让国。王坦之在司马昱面前亲手撕毁遗诏,司马昱说:“晋室天下,只是因好运而意外获得,你又对这个决定有什么不满呢!”
王坦之却说:“晋室天下,是宣帝和元帝司马睿建立的,怎由陛下独断独行!”
司马昱于是命王坦之改写遗诏,写道:“家国事都禀报给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的旧例。”
桓温看到后大失所望。同日,司马昱在东堂驾崩,享年五十三岁。十月初八,葬于高平陵,庙号太宗,谥号简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