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我将要介绍的第三人。说实话,对于她,我的了解都是很少的。交流几乎没有,但这并不妨碍我介绍她。
去年加入了百钻公会,会长把我拉到几个专题,设置成了管理员。其中一个就是《小说》专题。
也许是名字起的好,也许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不断有人向这个专题投稿。其中有一个人投得最频繁,几乎没有间断。这就是以科,她和她的《那年桃花刚开》,因为出现得太频繁,慢慢我也就注意到了。
一开始只是收入,后来开始点赞。似乎我们之间地交流仅限于此,一个写作和投稿,一个收入和点赞。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二,才被一声问候打断。这是我们唯一的交流,还间隔了几天。
以科,因为缺乏交流,对她并不了解。只看个人首页,仿佛是个商人,爱好写作,在写小说。除此一无所知。
她的小说,大多我也没看过。这无关好坏,只关个人喜好。
即便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欲之离骚的《史记》,又有几人去看了呢?人家都耳熟能详的《边城》,又有几人去翻阅了呢?
难道是因为他们不好吗?我想不是的,大家都知道写得好。可看的人仍然很少,至少比知道它们的人少得多。
所以这样看来我们写的东西没人看,无需顾影自怜。索性放宽心,坐等有缘人,好书待后人看,好作品等有缘人来挖掘。
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也是从清朝之后才开始被人重视。四大名著在古代虽然有人推崇,但那时的地位绝对比不上现在。
所以如果现在无人问津,那就继续寒窗苦读吧!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不容易,但让自己更上层楼还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写作一不求名,二不求利。很难凭借它来养家糊口,既然当做爱好,当成理想,那便无悔的走下去。
以科,身为商人,热爱写作。我想她是没有后顾之忧的,至少不用考虑养家糊口的问题。可能正因为此,才能一如既往的写下去。
从《黑蚂蚁欣欣》到《梁氏三姐弟》再到现在的《那年桃花刚开》,中间还写了三章《当年经商路》。
345篇,无一篇不是小说。45.2万字,无一字不是小说。
从2017年年末,到2020年春,两年多的时间,以科打开简书,不是正在写小说,就是准备写小说。
我也点开了她的动态,大概看了看。互动有,但很少。我想她是没有多少空余的时间,经商和写小说不需要大把的时间投入。二者能完成一个已经很不错了,以科两者兼顾,又岂是那么容易的。
这让我想到的蒋坤元老师,他也是这样的牛人,而且还那么高产。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写作是为了什么?
赚钱?
现在哪一份工作不比写作来钱快而且容易?凭写作赚钱,怕是南辕北辙。何况我们大多数人很难写作变现。能变现的只是少数,当然简书除外。
扬名立万?
想要成名又岂是那么容易的,古往今来多少读书人,憧憬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展平生抱负,好在青史留名。
有没有人做到?当然有,但又有多少?大多数还是埋没于历史尘埃之中。
如今虽说网络发达,可供个人展现的平台越来越大,但仍然摆脱不了金字塔的规律。靠写作来扬名,这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
既然为民为利而写作,都注定是一条吃力不讨好的事。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应该放弃写作呢?
不,我们真正应该放弃的是作祟的功利心。这才是干扰我们写作最大的拦路虎。人一旦有了功利心,写作也便不纯粹了。君不见,从古至今,几乎所有的应试文和应试诗都很少有成为经典被传颂的吗?
回归写作的本心,以科这类的纯粹写作者,应该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