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作用臆说
——之行止失序的借口
张范津
主观作用之五——行止失序的借口
古人云“天行有常”,所以“天”按“常”行止乃人之所盼,而天行失序不但人之所恶,更是人之所惧。但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时人又故意干预天行之常,如以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为目的的人工影响天气活动,这又是民之福也。错季蔬菜种植也是干预天常使人受益的典型做法。
人通过某种方法的实施造成自身暂时行止失序,以受其益的实例,亦不在少数,其中最简单,恐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该是喝酒了,这就是俗话所说的“以酒盖脸”。分析古今有关案例起码有四种“以酒盖脸”获益的类型。
随机型。某仁兄乃某县正科一把手,可谓既是好人又是好官,虽贵为局长但从不出言不逊,盛气凌人,反而总是生怕自己说话有失,伤及他人或让人不适。为工作、为下属而求人,他舍得脸,舍得情。曾经有一项对于该局重要但在全县却非紧急的工作,如得不到领导认可签字核拨资金就无法开展,于是他不厌其烦,一次次“宣传”领导,任凭领导对他着急上火发脾气,他依然坚持,直至“不堪其扰”勉强签字同意为止。但为自己的事他却又往往“小曲好唱口难开”,甚至木讷有加。可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求人的事还是经常发生的,怎么办?在酒后微醺的时候,灵机一动登门求人。我问为什么非要在这个档期?答曰以酒盖脸尔。为工作、为下属求人正大光明,而为自己的事去求人总是抹不开面子。俗话说“酒壮怂人胆”,几杯酒下肚后,自己立即有了膨胀感,也就拉下脸儿来了。对于所求之事,这时人家若想帮忙,肯定就给办了。若不想,只当咱说的醉话,不往心里去也就罢了。自己有台阶,别人也好下台儿。这就是随机型的“以酒盖脸”。
机智型。想当年,为了创收,上级部门纷纷创办报刊,利用职权逐级发行,并美其名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每年“十一”甚至“七一”刚过就开始征订,基层不堪其扰。一日某杂志社来局督办刊物征订事宜,局长怎敢怠慢,但来人狮子大张口,要求的定数奇高,并且不许打折扣。他们口吐莲花,宣之以义,诱之以利,把局长的头都说大了。无奈局长仁兄心生一计,把来人带到饭店,班子成员倾巢出动——敬酒。三个凉菜刚上桌,局长二话不说即先浮一大白,以身作则,引颈就戮,殷勤之意溢于言表。三杯过后尽开颜,正在推杯换盏之时,局长已醉不自控,不得不让同事搀离酒店。出门后局长甩开同事乘车回家吃饭去了。来人见把局长“喝高了”,心生愧意,订刊之事遂不了了之。吃完饭收拾行装便去下一个县“征订”去了。这是机智型的“以酒盖脸”。
无奈型。典籍记载中较典型的以酒盖脸的故事多发生在魏晋名士当中,那时的名士多数带有微醺亦或酩酊的味道,而尤以刘伶为最。刘伶可谓历史第一“醉”人,他嗜酒如命,常常坐着鹿车,带一壶酒,使人扛着锹跟着,他嘱咐说:“如果我醉死了就把我埋了”。其实,刘伶何曾愿意嗜酒如命?何曾想长醉不醒?他之寄情于酒,实出无奈。他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士,纳入朝廷延揽的“人才库”是必然选择。但司马炎当权方式为刘伶所不齿,岂肯与之合作?尽管对于朝廷抛来的橄榄枝,他发自内心鄙视,然而又不能直接拒绝,否则势必祸及自身以及家人。同道人嵇康因为不依附大将军司马昭,被构陷至死的下场,不可不察。所以他就以装疯卖傻,放浪形骸,这种超出常规的怪诞行为来表达反抗抑或逃避,以此来远离朝廷。在多次派人盛邀刘伶出仕,多此见他疯疯癫癫后,便放弃了对他的招揽,从而使其避免了政治的迫害,“竟以寿终”,因为在“竹林七贤”中刘伶享年78岁,最为高寿。这是无奈型的“以酒盖脸”。
血腥型。事载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晚上,曹操会饮诸将,相饮甚欢,酒至微醺,操举头远望,见东山月上,皎皎如昼,长江一带,如横素练。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四顾空阔,心中欢喜,诗兴大发。谓诸将曰:“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遂横槊歌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歌罢还非常大度的要求下属“可直率斧正其谬误,但讲无妨,我向来闻过则喜”,众人皆赞之。一向认真负责的扬州刺史刘馥立即响应曹操的“号召”当众“斧正”说:如今南征在即,正值大军临战之时,丞相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这样的话可不吉利。操大怒曰:“汝安敢败吾兴!”手起一槊,将其刺死。次日酒醒之后,曹操“懊恨不已”,痛哭流涕地对刘馥的儿子刘熙说:“吾昨因醉误伤汝父,悔之无及。可以三公厚礼葬之。”这里“因醉误伤汝父”就是典型的以酒盖脸。一句“因醉”就把一个鲜活生命的消失“盖”住了。这里“盖”的是自己一言九鼎的权威,是不可一世的霸道,是草菅人命的无耻。这个“盖”也太血腥、太残忍了吧。这是血腥型的“以酒盖脸”。此事有无史实依据不得而知,不过其符合艺术的可然律与必然率则是无可置疑的,但这毕竟是“演义”。
2021年6月6日01:11:10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