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是什么?流量就是用户,再进一步,是用户的注意力。
流量有什么价值?对于互联网产品而言,流量能够决定产品的生死。打个最直白的比方,你有个东西很好用,但是没人知道,没人知道还怎么玩?真应了那句古话:酒香也怕巷子深,何况现在的互联网是各种产品满天飞,犹如过江之鲫,不胜枚举。其实不仅是互联网,房地产也有金角银边草肚皮的说法,之所以角比边值钱,边比肚皮值钱,就是前者比后者能够接触更多的用户,在转化率相同的情况下,获取更多的流量意味着着更高的商业价值。
我们知道,商业的模式就是流量—转化—变现。在三步中流量是起点,然后才有后续的一系列转化变现(卖广告也好,电商也好,游戏也好,付费会员也好)。流量按类型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线上的流量在现在的情况是越来越贵,一个点击0.5到1元,公众号一个粉丝2-5元,APP一个下载10元+,这些还都是不加定向的价格,要是加精准定向的话,价格更高,其实道理也简单:人口红利基本没有了,差不读就是以存量为主,用户就是这些用户,使用时间就是这些时间,你家流量多了,他家流量就少了,所以讲究尽可能的实现品牌露出,让更多的用户知道你,网上各种标题党横行吸引眼球,就是明例,视觉营销大行其道,同时对入口的争夺也更加激烈,网上开玩笑说辛辛苦苦赚的钱全给渠道了,这点在游戏行业更加突出,腾讯网易的财报里游戏也是占得大头,虽然自家研发的不少,收渠道费也是赚的盆满钵流,渠道为王就是这个意思。当然也不是一味狂轰滥炸,通过对用户轨迹的追踪(利用cookie,IP,IMEI及用户账号体系),不断调整标签内容和权重,来找到和产品匹配度高的用户是发展趋势,尤其以BAT为首的公司基于自己的生态布局在不断收集数据来完善丰富用户画像。
去哪里找流量,怎么推广是件愁死人的事。土豪的做法是砸钱买量做推广,这里面也有很多道道。BAT算是国内最大的三家流量主,相对正规一些,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流量联盟,联盟的流量真是鱼龙混杂,各种假量、垃圾量,可能你花了白花花的银子,看拉新、促活貌似各项统计数据都不错,其实呢都是机器做出来的;你想搞个活动,给一定优惠吸引用户,结果来了一堆羊毛党,薅的飞起,不让利吧用户不来,让利吧羊毛党猖獗,都是泪,所以说产品和运营在制定相关规则和策略的时候要下大工夫才行。
除了花钱买量,还有各种途径引流。比较常见的就是蹭热点吸粉,换量、线下地推,刷机,SEO,ASO等。PC时代SEO是重头戏,移动时代微信,微博,应用市场,资讯类头条,视频直播各方争霸。当然随着移动互联网演化,流量在向头部应用集中,这也是发展规律,每个领域都是从百家争鸣到战国七雄再到三足鼎立,根据Trustdata移动大数据监测平台,6月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时长上,微信单个应用占到24.7%。份额达到1%以上的共有12款应用,多数被BAT瓜分,可见趋势。用户聚集微信,社交引流就变得很重要,各个产品将微信定为引流的关键阵地,在公众号、小程序、微信群和朋友圈里各显神通,有引导的也有诱导的,微信站在平台角度,自然要净化生态,前段时间严打淘宝客、群控,这也是长持久战,一切为了流量。
流量是把双刃剑,是引荐人,到底能修行到多深,就看产品本身了,毕竟喝了酒的人是不是下次还喝就看酒的味道了。对于优秀的产品而言,数据模型得到验证以后,有了流量加持就可以快速获得大范围的品牌、口碑和正向效应,对于模型差的产品而言,钱烧的越多,死得越快。
流量和产品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在活跃,留存,再传播率等数据模型验证后再大规模推广,找流量才有意义,毕竟产品最终还是看活跃和留存,这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产品的实力和价值,也是流量的目的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