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人民日报最近发文探讨:在中国为什么干实业的输给了炒房的。文章说,世界金融史告诉我们,过度虚拟化的经济注定乱象丛生,轻则酿成市场的异常波动、大起大落,重则掏空老百姓的钱袋子。所以,让干实业的不输给炒房子的,关键就要让“实”与“虚”的结构再调整、再平衡,把这一比例维持在风险红线以内。
实体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虚拟经济,在我们的观念里,它们历来是对立的,而且,只要实体经济的利润比虚拟经济低,那就是有问题的。比如2010年的时候,企业压力很大,银行利润一枝独秀,银行就会觉得自己“为富不仁”,都“不好意思公布利润”。电子商务突飞猛进,实体商超生意不行了,人家也会觉得这是个大问题,声称虚拟经济损害了实体经济。现在呢,又开始忧虑“干实业输给炒房”了。
可是,实体经济的概念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退回去一百多年,实体经济大概只有农业,经商是最被看不起的,被认为是社会的蛀虫。直到今天,对于实体经济的理解,很多人仍然局限于制造业,实在是有些荒谬。要是这样的话,香港可以说完全没有实体经济。人民日报文章里的“干实业”,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是不是必须是生产某样商品的工厂,比如富士康那种,才算实业?服务业、商业、互联网都不算?
如果我们对“干实业”的理解范围更大,那么,“干实业输给房地产”就不是事实,充其量只是实业中的某些项目没落了而已,另外一些实业其实正欣欣向荣。就像实业中的某些落后产能被淘汰是很正常的,炒房赚的比干某些实业多,也再正常不过。在古代,武大郎的收入肯定比一般农民高;改革初期,我们也有“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摆个摊就能发财;现在的风口是互联网,站在这个风口上发财的概率远超其他行业。
这些有什么不正常的吗?为什么要过分担心呢?为什么要觉得自己比市场更聪明,要伸手去调控去划线呢?因为对实体经济概念的错误理解,以及对传统实业的过度偏爱,我们向来有打压虚拟经济的传统,古代我们重农抑商,现在我们也看不起炒房的;其实,干实业也好,炒房也好,大家都是奔着利润而去的。既然当下炒房的利润比较高,大家当然都去炒房,就像改革之初摆摊的利润比较高,大家都去练摊,后来办厂的利润比较高,大家都去办厂。
防范金融风险,与遏制虚拟经济,是完全不同的话题。全民炒房的风险当然需要警惕,但是所谓“干实业”并不因此显得更为高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过如此。之所以我们总觉得干实业更靠谱,并且倾向于把实业的范围限定在制造业的范围,无非是因为我们始终认为商品都有“价值”,而吃利息、钱生钱之类是没有“价值”的。
所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只有劳动才能产生“价值”。这个理论其实是有很大局限的,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一幅名画值那么多钱,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明星出场费那么高,更不能解释越来越高级的电脑,价格为什么反而越来越便宜。这些现象该怎么解释?供求关系就可以解释。越是有稀缺性,越是供给少,越是需求大的东西,自然价格就高,跟凝结于其中的所谓“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没有关系。
套用供求关系的思路来理解,干某些实业为什么不行,炒房为什么利润高,道理可谓一目了然。所以,“让干实业不输给炒房”只是个伪问题而已。
文/舒圣祥(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优酷自频道:书生香评,欢迎订阅。
2016.11.3
欢迎观看和分享书生香评视频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