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NO.4.5
今日触发点——快与慢
平庸思路,导致平庸的结果——我的“快”
说来有些不好意思,从3月到7月,转眼快4个月的时间,一篇论文连初稿都没有写出来,想想都觉得汗颜……
想想这篇论文,写写停停,写的时候如“催命”一般着急,停的时候如“石沉大海”般寂静,这是一篇为了博士毕业资格论文,直到参加永澄老师的目标达成术之前,我还没有一个规划,就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写不好全盘否定重新,如此这般,循环往复……
但是,尽管,学习了永澄老师的目标达成术,在规划这个撰写论文的目标过程中,仍然觉得自己走的是简单粗暴路线,感觉对目标的假设始终是与自己的实际有差距,而这个差距经历了7天的实践,还是没有找到;锲而不舍,我又参加了15天的实战,目前,进行到了第三天,感觉那个假设的巨大漏洞又在隐隐约约地控制着我,但是,我却有一种无力感,但我不会放弃!
回顾,四个月的写作过程,我知道,我用的是永澄老师说的最平庸的思路,所以,我持续失败……
这个平庸的思路就是不想“why”,直接上“what”!
“what1”——行不通,撤退!
“what2”——行不通,接着,撤退!
“what3”——继续行不通,继续,撤退!……
如此反复,自己也纳闷,为什么一条道跑到黑,就是死不悔改呢?
【答:直觉是有缺陷的,凭着直觉的“what”,必会将我带到越陷越深的悬崖峭壁……】
那么,为什么就一定要凭直觉走呢?
【答:直觉快呀!直觉是自己最忠实的仆人,它随叫随到,它朝夕相伴,它唯命是从……】
那么,直觉是怎么出现的呢?
【答:在写论文的过程中,直觉会依据词语、句子的相似度,直接为自己筛选出与论文相似度最高的文献及观点,从而混淆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想法带偏、带跑……
当你跟着直觉,徜徉在一堆与自己的观点极度相似的文献海洋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整理出思路后,发现与自己的想法不太相符,完全被直觉带跑了,再另一个世界环球旅行了一圈,发现完全错了……】
就这样,我看似“快”地一圈又一圈地在撰写论文这件事情上兜着圈,但是,写作速度却极其的“慢”,极其的费时耗力……
因为始终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逻辑始终混乱不清,对论文内容的预测始终是盲目的,对结果的预估也是直觉在作祟!
边际成本递减——永澄老师的“慢”
转眼共读《思考,快与慢》已经5次了,“序言”才刚刚接近尾声,而这也是永澄老师第10遍的阅读,他仍旧在“序言”部分下足了“慢功夫”。
慢到什么程度呢?
慢到他拿着书积极主动阅读,问了一堆为什么?为什么读这本书,这本书讲了什么,如何构成的?这本书讲的对吗?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
慢到他先检视阅读,把整本书从头到尾认识一遍!
慢到他对序言,从头到尾检视阅读一遍!
慢到他对序言之关于判断与决策的有趣研究部分,绘制导图,从两位老师初识到研究成果整个过程逐一解读一遍!
慢到他对序言之快思考、慢思考部分,绘制导图,关键词、关键句、中外文差异、疑难词汇、逻辑等等方方面面的解读一遍!
看到永澄老师愉悦地说:“终于打通了”的时候,我心生羡慕与崇拜!
我问自己,我何时能够打通?
【答:向永澄老师一样,慢下来!】
那么,如何让自己慢下来?怎么慢下来?
【答:第一,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相信,跟着永澄老师,相信我能找到方法帮助自己慢下来……
第二,为“直觉”加一道防线,察觉“直觉”作祟!】
最后,我问自己,看着伙伴们的高质量、快节奏的输出,你不焦虑吗?
【答:接纳现在的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吧!“慢就是快”!】
反思
刚刚参加早读会,还无法掌握这个节奏,经过了近一周的感受,我知道,最好的安排不仅仅是跟着早读,早起跟随并不决定效果,因为,预习、作品声音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由此,为了更好地安排时间,我规划了一下时间与安排:
1.周1、3、4、6四天跟随永澄老师的早读时间;
2.周2、5、7三天的自己阅读时间;
3.每天安排一小时完成输出的时间。
由于目前自己的精力,我知道,在这次读书过程中,我不会是最优秀的学员,但是,我一定要努力成为跟到最后的学员,这就是涉及到RSQC模型的调整。一方面,我愿意,把自己每天早晨最宝贵的时间给读书;另一方面,为了让自己能够在轻松的状态下输入,输出,我的标准是,每天针对一个触发点去思考,与自己发生联系。
我的目标是:每天,认知提升一点点,行为改变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