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这本书的第十三、十四章内容,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个让人无法轻松、甚至是非常沉重的话题。看看标题你就能明白我为何有如此感受:你该如何对待可怕行为?再仔细看看都有哪些可怕行为:交友、团伙和恃强凌弱、吸毒和其他成瘾行为、性行为和艾滋病、性侵犯、自伤和自杀行为、饮食问题以及成年孩子的不独立……可以这么说,每一种行为都足以让父母担心、焦虑,甚至是崩溃了。
每一种行为都值得我们去讨论、去反思,但今天我只选取其中的一个行为:性侵害,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每位父母都无法躲避性教育,因为即便避免谈性,也是一种形式的性教育。我想,绝大多数中国式家长都采用这种方法吧,包括曾经的自己;我们就像可笑的鸵鸟一样,以为不看不听不讨论,这件事情就不存在了,或者说,指望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突然像变魔术一样变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事实上,这样做的后果往往会让孩子得出一些有害的结论,比如,“性是神秘的、坏的,是不能跟父母讨论的”。而另一方面,青春期孩子有性冲动是一种本能,也无法阻止他们去尝试,只会在事情发生以后造成负疚感、羞耻感以及闭口不谈。主动去尝试后尚且如此,如果是违背孩子自己的意志遭到性侵呢?再想想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会让孩子处于什么样的一种境地?
今年4月27日,台湾女作家林奕含自杀事件在网络媒体被刷屏(对这个事件不了解的朋友可自行搜索一下)。由此引发一系列关于“性教育”的大讨论,并有更多类似事件被曝光。至于社会、学校、家庭对此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行动,我不得而知。为人父母者,仍然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此类伤害事件的发生。
《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一书第十三章当中,十三岁的女孩艾米丽有着与林弈含同样的遭遇,艾米丽的家教一直很严格,而父母对她也一直过度保护,艾米丽的家人教她要听话,并且要听大人话(与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很相似?),正是这种“听话教育”,让艾米丽在受到伤害时,她不知道除了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之外,还有其他什么选择。幸运的是,艾米丽的妈妈发现了家里的压力,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改善了与女儿的沟通技能,艾米丽主动告诉妈妈自己遭受侵害一事。也正因为学习了相关技能,艾米丽的妈妈认真对待孩子的话,没有质疑或者责备她。孩子已经经受了巨大的羞耻感、负罪感,并认为自己很堕落!他们感觉自己很孤独,认为自己是“坏人”,如果这个时候去指责孩子,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恐怕孩子永远都不会开口对我们说心里话了。
我们再来看看林弈含的妈妈在女儿受害事件中的做法:
刚刚在饭桌上,思琪(林弈含小说中的人物)用面包涂奶油的口气对妈妈说:“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
妈妈诧异地看着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教育不就是这样吗?”思琪一时间明白了,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开学。
提到有学生跟老师“在一起”,父母的反应是“这么小年纪就这么骚” 。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大多数人眼中,性是可耻的,性教育是可耻的,甚至连遭遇性侵害的孩子也是可耻的……而耻感教育则把受害者、尤其是女性受害者打入尘埃,把所有的伤害全部倾倒在女性受害者身上,最后,甚至连受害者自己都觉得是自己的错。林弈含被“耻感”持续凌迟近十年,而这十年,父母缺位、教育缺位,整个社会文化也因“纯洁女孩的要求”对她残忍补刀。
即使林奕含了却了自己的生命,我们依然能够自她父母的声明中看到“耻感”:“轻轻地诚挚地拜托大家”,“请记住她的遗愿,是预防”,“而不是追究任何个人。”
面对伤害,父母有责吗?父母们又需要如何做才能更大可能地保护我们的孩子?
两个事件相比较,我们发现,共同点是对两个女孩的性教育是缺失的(虽然书中并未明确指出艾米丽的父母是否对孩子实施了性教育,但他们至少没有教会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决定自己的身体要不要被碰触,如果感到不舒服,不管对方是谁(无论年龄、辈分、亲疏、是否同性)、不管哪个部位,都要敢于立即大声拒绝和呼救。”)。但林弈含与艾米丽的未来却是如此的不同。我想,最大的差别就是父母以及社会大环境对待此类事件的处理吧。林弈含的父母自己都要被“耻感”所击垮,根本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保护、帮助女儿;而艾米丽的妈妈不仅保护、接纳女儿,更是积极求助,因为受性侵伤害的人的恢复是一个长期地过程,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干预。
我想,这世间从来都不止一个林奕含,很多女性(也包括男性)都有在幼年、童年、青少年时期被性骚扰、被言语轻薄的经历。不仅仅暴力本身,共谋的还有毫无愧疚的施暴者,以及整个社会、文化、舆论强加的“耻感”压力。
我们的身体有错吗?身体是羞耻的吗?
不!每个人的身体都应该被尊重,我们需要学习面对和接纳自己的身体,包括性器官。
看过日本著名悬疑推理小说大师东野圭吾的代表作《白夜行》的朋友,一定对书中男女主人公的犯罪行为深恶痛绝,并感觉毛骨悚然。可当我们了解到罪恶发生的前因后果时,一定会感觉惋惜并给予同情。毕竟,最初的罪恶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们并没有错,他们也是受害者。
任何时候都应当明白:遭遇性侵不是受害者的错。
任何时候,父母都应当是孩子坚强的后盾。
最后,推荐一场TED演讲:性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
推荐两部关于儿童性侵的电影,一部是《素媛》,韩国电影;一部是《狩猎》,丹麦人拍摄。之所以推荐这两部电影,因为它会让你对“旁观者”这个身份和心态,有一个更深的认识。而这正是我们大多数人在这样情况里最常站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