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朗讀者》(The Reader)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
b.《波比和丁恩》(Pobby and Dingan)本•賴斯(Ben Rice)
我們很容易對他人妄下評斷,特別是年少輕狂時。對不成熟的人而言,到處評判、斷言、貼標簽似乎是魄力和自信的同義詞。然而,有意見不代表就要妄下評斷。所謂妄下評斷是根據單一特意對人事物妄下評斷,譬如認為所有罪犯都是罪大惡極的壞蛋、所有飲食挑剔的人牀上功夫都很糟,或者所有青少年都太過天真、總是胡亂批判。
為了壓壓你的批判氣焰,建議讀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讀者》,這部小說由納粹罪惡感、個人羞愧和過往恐懼交織而成,探討戰後幾代如何面對納粹當年的大屠殺,以及與這些黑暗暴行有牽連的人。米夏•伯格與三十六歲的電車售票員漢娜展開關係時年僅十五歲,他倆幽會時經常一起泡澡(影射麥克白夫人的借沐浴洗滌罪惡),也常常離不開書本,因為漢娜喜歡讓米夏為她朗讀(希臘文的《奧德賽》和《戰爭與和平》),這點我們大表讚許(參見:閱讀導致的寂寞、另一半不愛看書)。然而,幾年後伯格攻讀法律,竟在旁聽一場戰犯審判時認出了被告席中的一張臉孔,原來他的初戀情人曾是納粹黨衛軍的看守,是參與屠殺數百名猶太女性的共犯,此外,她還有一樁更難以啟齒的秘密。
米夏一輩子都在設法對漢娜的過往行徑以及她曾對他做的事釋懷。儘管漢娜懊悔自責,甚至讓自己承受超過實際罪行的指控,但米夏決定不回應她從獄中寄來的信,這使她痛苦萬分。施林克藉此作品帶領讀者進行一場道德爭辯。如果是你,你會憐憫漢娜的痛苦,或繼續譴責他犯下的罪行呢?這就是考驗所在,但願這本小說能讓你明白,堅持立場和不妄下評斷其實是可以並存的。
若吃不下這般重口味的道德議題,不妨服用另一種比較溫和的藥。本•賴斯的處女小說(應該算中篇小說)《波比和丁恩》絕對能夠撲滅你愛批判的火焰。在這部篇幅不長的處女作中,敘事者阿什莫爾的妹妹凱莉安妮有兩個她想象出來的朋友,名叫波比和丁恩。大家都猜得到一個在意自己尊嚴的哥哥會有怎樣的反應,遑論他們身處澳大利亞閃電山脊的蛋白石礦鄉,在一群粗野淳樸的鄉民之間成長,阿什莫爾根本沒空搭理這種幼稚行徑。換作是你,經年累月被妹妹要求在餐桌上替兩個想象中的朋友留位子,或因為卡車後座已經坐了這“兩個人”而不能一起去游泳池,你還會想理她嗎?
但當小說進入尾聲,阿什莫爾卻不再忽視。因為凱莉安妮說波比和丁恩死了,而且悲痛得病倒住院。這時,阿什莫爾做了一件很棒的事:他在鎮上四處張貼告示,懸賞尋找妹妹的兩位朋友。(告示寫著“特徵:想象中的,安靜。”)從這時起,你會轉而支持相信小女孩幻想的一方,而不是站在恥笑她幻想的那方。
請敞開心胸,每個人都有好與壞、瘋狂和悲傷的一面,接納一個人,不需要以原諒或相信對方的全部特質為前提。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你自己,如果你因為對某些事物力有不逮就否定自己的一切(參見:缺乏自信),不妨從練習不批判自己開始吧。
也可參見 反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