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世界正在快速发展,大多数人恐怕都还不清楚互联网在做一件什么事。今天我试着来理一理。
传统的互联网公司分成像微信这类大的社交平台,以及像淘宝这类购物平台,和像美图秀秀这类分享平台。但自2017开始,抖音快手开始广为流传。他们的成熟,带动了陌生人的交流网络。让很多不熟悉的人,也可以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像朋友圈,但又能让更多人看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分享欲望。
像小红书,简书这类分享平台也都是2010年后出现的。它们引领了一种人人分享时代的到来。因为前期的平台只是极少一部分人分享,而越过某个点之后,变成了人人分享,很多平台都不得不改革,用机器自动筛选内容取代人工选择。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某些网络名人的粉丝转化率。
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内容大爆炸的时代,不缺内容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思考“怎样找到更优质的内容”却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了。
我们处于一个人际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很好找,但如何看懂机器却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仅仅像简书上的某些人那样通过加入各种沟通群,来相互点赞,提升文章的曝光度不是一个很有效地办法。就像我之前说的,机选的机制已经让很多坐拥十几万粉丝的“网红媒体人”都失去了竞争力,如果普通人再通过“点赞,评论,关注”这种取巧的方式来获得粉丝,恐怕后期不考虑流失率的情况下,转化率也会很低,就又进入了一个半熟人的社会。
回过来,我们看一下简书,某些大咖的粉丝近三十万,但文章的阅读量却只有三百多,两者的差距足以让人感到震惊。再看看转化率较高的“彭小六”“萌薇”,他们的内容本身就偏干货,而且特别会取题目,才勉强保持一个近万人的阅读量。
不单单是简书,在小红书上也是一样的,网络红人的转化率极低,而且粉丝的针对性很强。比如“糖水有鱼”是读书博主,她发的“好书推荐”之类的帖子点赞,收藏量很大,但是如果她发成别的帖子,就基本上没多少人看了。
我觉得以上这种现象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做个理性分析的话应该如下:
(1)网络由单向分享,变成双向分享,由熟人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
(2)双向分享的内容呈爆发式增长(即人人都是自媒体人),网络平台的人工筛选机制受到挑战。
(3)大量平台开始改革,用机器自动选择取代人工筛选。
(4)网络博主的地位受到影响,再也不会因为编辑的首因效应出现偏心现象。
(5)机选的这个系统开始受到很多普通人的关注,他们通过加群,采用“点赞,评论”的形式增加文章曝光度,吸引粉丝。
(6)可能上一个阶段的某些普通人也能成功转型网络博主,但毕竟通过加群,互帮互助的形式难以为继,而且粉丝也不是傻子,如果没有实用的内容输出,将流失大量的粉丝。
以上是整个陌生人网络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最终的问题将回归到“网络是否会放大赢者通吃这种现象”。
如果真的像《失控》那本书写的一样,又该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会有哪些机会与挑战等待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