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帮人接生
在农村, 过去小孩子都是在家里出生的,因此需要有热心的人来当接生婆。
替人接生又累又脏还担风险,事关两条人命,很多人不愿也不敢做。
妈妈帮人接生缘于她生了四个男孩,当年队上的人迷信生男孩多的人接生生男孩,于是家家户户生孩子都来请她帮忙,妈妈宁愿自己受累担责,从不推脱。
听妈妈说:从产妇发作到小孩生下来,往往要忙个通宵。她最希望听到的是新生儿的第一声哭声。
听到后,先前的紧张和焦急化成喜悦,一夜的疲劳烟消云散,这时我会朝守在门外的人们大声报喜:“母子平安”。
门外人听到后都会什么急切的问道:“生了个什么?” 生的男孩妈妈会回答“带把的”,如果是女孩妈妈会说是“千金”。
当年,队上的人有意避嫌重男轻女,男孩叫做妹子、女孩叫做伢子,我的小名“德妹子”就是这样来的。
妈妈只生了我们兄弟四个,缺少一件贴心的“小棉袄”。在我5岁那年,她领回一个从小死了娘的小姑娘当女带,起名叫娥伢,后来成为了我的二嫂。
在妈妈的晚年,二嫂帮她洗澡、擦身子,喂药喂饭主动挑起了照顾妈妈的重担,尽到了一个女儿的责任,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听大人说,有一回,这一声蹄哭迟迟不来,妈妈紧张得的不得了。
朝婴儿屁股“啪啪”的打,一下、不哭,妈妈的心收紧了;二下、不哭,妈妈的心提到嗓子眼上了;三下、还是不哭,妈妈象一个负罪之人近乎哀求的说道:“小祖宗,你叫啊……”,
妈妈边说,边把小孩捧到床上,低着头嘴对嘴的呼吸起来。吸一口吐一口,经过妈妈口里的血水,又腥又怪,妈妈全然不顾,拚尽全力一口接着口的呼吸。
妈妈豁出去了,三次、五次、十次、十五次……。婴儿终于发出了“哇”的第一声哭声,妈妈一屁股瘫座在地上,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
事后,妈妈几天吃不下饭,一直呕吐着,那时我无法理解妈妈的这个举动。现在看来,虽然是急中生智,有些无奈,但那是多么的科学和及时。
查资料得知,“生下的婴儿一分钟无哭声,说明有窒息存在,助产士要用吸痰机械清除口、咽部的黏液和羊水……”。
当年妈妈不可能懂得这些,面对来感谢她的人推辞着说:“小孩在我手上死了,怎么对得住啊”,分文未收。
现在回想起来,妈妈说的“对得住”,应该说的是对得住良心、对得住托付之人,这不就是要当今大力提倡和努力发扬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