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理解:思维是否可以认识存在。
2.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万仞之渊
解释:它生长在高山上面,就能俯临万丈深渊。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得树茎就能够长得长些,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
背后的哲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外因。
3.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同一性范围更大)。
4.矛盾类题目做题技巧:
(1)是否体现对立统一:找准矛盾双方,看文段是否体现对立、斗争,联接、转化。
(2)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有很多对矛盾,其中有重点。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一个矛盾中有多个方面。
注:部分题会两者都体现到。
(3)是否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文段体现都存在的特性,以特殊的方式进行切入。方法论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青出于蓝,胜于蓝”中青与蓝是联系,胜体现发展。
6.“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出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区分观念和政治上层建筑:是否为实体,如“法律思想和意识形态”非实体,为观念,“军队和国家政权”是实体。
9.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错误)
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正确)
10.是否为发展前进与曲折:文中有积极方面,也出现问题。
11.确定事物的性质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12.“牛栏关猫”制度的不严密。
13.矛盾双方转化是有条件的,是不可调和的,只能解决和缓和。
1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15.“两不愁三保障”是吃穿、教育、医疗、住房安全。
16.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17.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的矛盾。
18.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19.意识可以间接改造世界。
20.人的价值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21.实践是马哲的首要观点,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
22.《镜花缘》是清代李汝珍所著。
23.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根据内因起作用。
24.“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解释:做事,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着手;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背后的哲理:质量互变规律。
25.“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简称,具有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三大特性。
26.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27.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8.诗狂贺知章 诗王白居易 诗豪刘禹锡 诗杰王勃。
29.“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出自《井壤歌》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出自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分为嫦娥工程和奋斗者号。
30.传染病分为三级:甲(霍乱、鼠疫)、乙(新冠)、丙
31.是否选择质量互变规律:文段若只有量变,没有质变不要选。
32.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33.是否选择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题目中存在客观事物,如国情。还有主观,行为,如解决问题,选择。
34.“大水漫灌”到“精准扶贫”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和认识不断深化发展。
35.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
36.区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社会对你的认可,是个人价值。
37.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劳动,工具产生为标志。
38.认识对发展有推动作用(错误)
正确的认识才可以。
39.区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这两对:生产与经济有关。
40.工具代表生产力,封建主和资本家是生产关系
41.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先要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4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4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问题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