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杨振宁教授为代表的大批物理学家都认为,以现在的物理学进展程度,以及可预期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所在的宇宙是有规律,有秩序的。这就是所谓“杨振宁说存在造物主”一说的来源。为什么有规律可以推出有造物主?可以作个简单的假设:你推开一扇公寓的门,里面的家具摆放整齐,餐桌地毯一尘不染,炉子上的汤还在冒热气;虽然没看到人,但你可以很有把握地推出,这间屋子是有人收拾过的。这间屋子,就是宇宙;这个还没有见到的人,就是物理学家们说的造物主。虽然这个例子的细节有点降格,但足够表达我的意思了。可以看出,他们心里的造物主和任何宗教里的至高神都不同--如果可能的话,我更愿意把它称为自然规律本身--其实“自然规律”这个词的应用就暗示着人类是需要规律而非混乱的种族--说得远了。
中国人在接触到西方以物理、化学为首的自然科学之后,把它们起个名字叫作“格致”。勉强来解,格或可解释成“分科目研究”,致则是“逐层迭代”。凭心而论,这是很精到的理解;民国时的课本就以此命名。至于后代将其分解成多门,是积多种因素而自然形成的;但在课本开篇的位置,总还是会记一笔:格物致知的本意,是为着找到这世界的规律,或者说秩序所在。至于手段,当然是“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日渐深入的。科学并不只是无限地细分科目,而是从各种可能的角度来研究世界--当然也包括人类的身体和灵魂--以更加准确清晰地解释那些名为“终极”“第一”的大问题。其实“自然”会让人误以为它是理所当然,不言自明的真理,进而不去弄清它内部复杂的细节--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总的来看,人类的历史是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过程,也是不断强化秩序这个大课题的过程。虽然中间有许多的犹豫、反复和倒退,但大方向是不变的。也有人认为,许多史前遗迹的存在,以及许多典籍或明或暗的记载,都说明文明有一个周期性的毁灭和再造的过程,但我认为这一点并不妨碍我的论点,因为每次毁灭都是在一个更大的进度表上向前走了一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步--只要积累下去,量变总会产生质变。刘慈欣先生的《三体》里面叙述的三体人,虽然只是小说家的幻想,但未尝不能理解成对宏大现实的某种模拟。在这里,毁灭之神和创造之神坐在同一条船上。虽然人类的肉体是如此的脆弱,但文明的潜力却也如此的深不见底。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只要智慧的闪光仍然会出现,哪怕人类不再是人类现在这样的生命形态,也是值得的。
叫着要实现的,一般就是没有实现或者很难实现的事--我说这么多大秩序,实际上是因为我自己太过混乱,连一点点小事都做不好,写个文章都能拖到快下班的时间--这本是不应该的。说得极端一点,即使宇宙明天就要毁灭,今天的作业也还是要交的。如胡适说,“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然而岂止是欢喜!
个人的秩序,并没有那么宏大的叙事规模,而是从点滴小事的计划开始的,像钢铁一样冷硬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战胜人的动物性,或者混沌性,而真正开启智慧的一面。要相信一点,在多重宇宙中的万千个我,一定有开启了智慧甚至是更高程度的存在--我现在说这句类似妄语了。即使如此,也可以去以那些先天情况类似但后天成就非凡的人为例子--当然还是相信“自己”要更直接,更有说服力一些。不相信的人,就只好尘归尘,土归土,等下个生命再来--只是原来的生命已经永远地消逝了。聪明如你,是一定不会甘心的,对吗?
【2021年8月11日,春风作于竹风斋。正文1329字。】
【第二次挑战1500字,又失败了,除了时间的原因,还有不想或者不能灌水,是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