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上简书了。最近半年一直很忙。但这次上来发现有一篇压在草稿箱底很久的书评,决定还是把它发出来。以下正文。
最近翻了一遍 Malcolm Gladwell 的 "Blink",中译名《眨眼之间》。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一个平常并不引起重视的现象:某些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不假思索”的发现某个问题的本质,其准确程度甚至远远高于其他人花了大量时间调研的结果。
书里举了一些例子,如某些顶级专家仅仅在一瞥之间就看出 Getty 博物馆的希腊文物赝品,心理学家如何通过15分钟的对话视频预测出夫妻是否在未来会离婚。这些例子证明了人的心智在分析问题时可能比我们感觉到的敏锐的多。另外,Malcolm 还举了另外一些例子,证明非专业人士的第一感觉比他们经过反复对比分析后得到的结论甚至更准确。Malcolm 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人们的第一感觉往往更少被错觉影响,从而更值得依赖。但经过专门训练的专家则能够不受错觉影响,利用专业知识进行更准确的判断(但仍然是只利用问题的很少部分特征,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本书也是很值得一读的。但不像 “Outliers” 那么引人入胜。可能人们天生对天才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相比之下本书例子的主人公则没有那么闪耀。这本书更大的问题在于,到最后 Malcolm 其实也没明白他在讲的现象本质是什么。
这种只抽取事物的极少部分特征就能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看看书中的一个例子:美国的一家医院常年为误诊心脏病威胁带来的病床占用率而苦恼,最后他们大胆采用了古德曼通过分析大量病例发现的极为简单的心脏病预测方法(只选取3个指标,包括“肺部积水”,“收缩压低于 100mm 汞柱”等),大大降低了误判几率,节约了很多医疗资源。这里能非常明显的看出,这种快速诊断法利用了统计学工具,筛选出和心脏病威胁高度相关的几个变量,从而得到了比广泛考虑患者的所有身体指标更准确的结论。这就是数据分析的威力。
从数据分析的视角看,本书的提到的这些现象都有着合理的解释。这些“不假思索”的所谓“薄片分析法”,其实是刨除了不相关变量后对事物进行分析,统计学101。它们几乎被运用在所有涉及快速判断的行业中,包括而不限于医学的临床诊断,金融领域的反欺诈,电商领域的推荐算法,等等。而 Malcom 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Outliers 的内容同样有统计学上显得比较稚嫩的地方,譬如说10000小时现象中,其实他的样本选择是有很大的偏差的。他选择的对象都是已经成名的专家、明星,然后分析他们的成功有多少共同点,最后得出结论,10000小时的有目的性的专注训练能让你成为某一方面的世界顶尖。这属于很常见的“幸存者偏差”,就好像你去调查那些中了彩票头奖的人,发现“坚持购买彩票很多年”是中彩票的诀窍一样可笑。从这本书以及 《Outliers》的内容,我们可以对 Malcom 的知识结构进行一个推测。Malcom是个优秀的作家,但是很不幸,他的知识结构有着文科生的片面和局限。接下来,我会另写一篇介绍另一个“网红书”作家,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绝大多数我们能在书架上见到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