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浪潮中,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然而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形式主义等重负如无形的枷锁般束缚着基层干部的手脚,消磨着为民服务的热情。只有让基层减负成为一场覆盖基层的深刻变革,让清风正气吹遍每一个角落,才能让基层干部更好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当中 。
减“文山”之负,让实干成为主旋律。“纸短情长”非本意,精简文件见真章。面对堆积如山的文件材料,我们应推行“短实新”文风,减少不必要的层层转发,确保每一份文件都能直指问题核心,指导实践有力。同时杜绝搞强制摊派的投稿任务,让基层干部从繁重的文字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深入田间地头,倾听民声民意,深入调研,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
除“会海”之困,让效率成为新风尚。会议是统一思想、部署工作的必要形式,但并不代表会议越多工作就能落实得越好。应优化会议安排,合并同类项,对内容相近、参会人员重叠的会议进行合并,减少会议数量,提高会议效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线上会议,减少参会人员奔波之苦;同时,强化会议纪律,各类会议设定明确的时长限制,鼓励发言言简意赅,确保会议高效务实,让每一次会议都成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破“留痕”之弊,让成效成为试金石。“痕迹管理”非万能,实效评估是关键。工作“留痕”本意是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提升效率,强化党员干部对工作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的可追溯性。但过度强调“留痕”易导致工作本末倒置,凡事要求“留痕”更是一种形式主义。基层干部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认识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工作报告上的成就不如群众真心实意的称赞。上级部门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实地考察、群众评价,让工作成效成为检验干部工作能力的第一标准,如此才能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让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树“担当”之风,让责任成为行动指南。“减负”非减责,担当更需强。在减负的同时必须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鼓励基层干部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担当作为,对于敷衍塞责、推诿扯皮者,要严肃问责,形成“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让位”的良好氛围。同时也要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定期开展党性教育、业务培训等活动,提升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层减负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只有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基层减负工作走深走实,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到服务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