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earth-view-1238
听元学习课之后,一个反思是对题海战术的重新认识,对错误的重新理解。俯瞰这个学习的过程,其实是由“基本概念图周全——小心翼翼地尝试——错的少,但每错一次就懊恼”到“先试一试,直奔习题——错得多——从错中反馈到理论上——教训深,记得牢”的转变;是地毯式搜索,向游击队那样四处出击的转变。
这一转变需要的两个前提是:
对错误的认识。那错误只是错误本身,不是针对你本人,深吸一口气,记下来,待着这个问题,回到课本中找,
放弃完美主义,从微观的一个个的习题中,拼接出所学理论、所练技能的全貌,而不是依照原课本中的逻辑去“等、靠、要”。
有了练习,重复的练习,就把躺着的知识,化为自己熟练的近,形成肌肉记忆和下意识地专业。当然,更进一步,是有意识地专业技能的拆解,把每一个小步骤都练习透彻之后,就有了优化这个技能,开创新的理论的主动创新。
就像是高尔夫球员泰格·伍兹的挥杆半途能做到停下来的这一动作,就是从无意识地挥洒自如,到有意识地操纵自如。
习得这个概念,就立马想到要用起来,应用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中,当下我用时较多的是cfa的复习,得重新调整,先用mock exam去练习,而后返回课本,找到错了的地方所对应的知识点。因为此前看notes过了就过了,没啥感觉,也不清楚怎样去考核这模棱两可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Level3。
以后的顺序,就每天一个study session的习题,做完之后,再去扫描这部分的内容,以习题,去覆盖整个知识点一遍。
这样一遍过后,再去做一整套的模拟题,每模拟一次,就是一天,就相当于上了几次的考场。
其实,做题,还能缓解衰老的功效。多面临未知,多碰到挑战,比之可预期的那按部就班地磨蹭,是给大脑更多的新鲜感和时刻准备着的激活状态,而不是生活如常的淡如水的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