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完“我是他者”的讲座,今早有些思考的片段。他者,即他人/物/事,他性,即相异性。昨天苏拉热教授从古希腊的巴门尼德到赫里赫利特,讨论了存在的两种特性,即绝对不变性和流动变化性。这似乎也可以放置在他者的维度去思考。相对于人类来说,一切都是他者,即非人,非人性的。这是一个极端,虽然从纯理论角度,这是有道理的,但苏教授一开始就提到了人类意识的参与使得世界成为了他者,也就是说,意识才是他者存在的条件。存在,即被感知。有了意识,世界似乎变得复杂,但这明显是人本中心主义的,与世界本身无关。在这个角度,我想到了霍金的鱼缸哲学,人在鱼缸外创立(比发现更好)了一套哲学物理学,与鱼缸内的金鱼所创立的另一套东东,价值是同等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他者(鱼缸)隔绝了对方,而在各自的领域,这一套东东都在发挥着作用。在这里,他者是一个固定、安置的功能,就像世界各民族,文化各不同。与此同时,因为他者是一种意识性的,也是人本中心主义的,也是人性的,不同价值观、文化、哲学等都会彼此遭遇,“我是他者”也就应运而生。因为在我看来,当一个动物与人类享有共同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当一个非洲出生的人与一个亚洲出生的人吃、喝、玩、乐着同样的东东,那么他们就是一样的人,除了生理上的他性(相异性)。补充一点,“是”在法语中有“成为”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判断的词,更是一个行为的动词。我是(成为)他者,他者也是(成为)我。再补充一点,意识的本质就是流动,而这种流动得到呈现的介质,就是时间。
关于“他者”的思考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