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
中年人的生活就像是一杯腐茶,许多人害怕揭开盖子,暴露它正在腐烂的秘密。而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却将它搬上荧幕,让人们嗅到,它即便是行将腐烂,却依然留有余韵的芳香。
于平实细微之处,琐事烦恼之中,发现生活的美学意义。这一向是枝裕和的本事,《比海更深》可以说是他历来风格的延续。
整部影片看下来,似乎什么也没有说,都是家人之间琐碎的相处细节,没有俗义里精彩故事所应具备的起伏,甚至没有明晰的主线。影片表达的内容,更就像普通人家的家常。无论是情节还是对话,都非常写实。
男主人公良多和姐姐分别回家时,都提醒母亲要当心对方,认定对方在打母亲养老金的主意。甚至在母亲家里碰上,两人也会毫不避讳地为此事争辩。良多埋怨姐姐用母亲的退休金送女儿学花样滑冰,姐姐便毫不留情揭发弟弟,也曾花母亲的钱给儿子报昂贵的小提琴班。而母亲则在一旁高兴地忙碌着,给孙子们拿各种吃食。
这令人哑然失笑,明明就是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呀。想不到家庭相处模式,竟然是无国界的。
影片的整个基调,其实有点淡淡的无奈和忧伤。男主角梦想当个小说家,但自从十多年前获过一次奖后,便一直碌碌无为。如今人到中年,不仅有志难伸,而且妻离子散,孑然一身,不得不为了生存兼职做私家侦探,帮客户调查婚外情。即便这样,他因为迷恋赌博,依然穷困潦倒,不时便去独居的母亲家中翻找值钱的东西典当。
这听起来是个不肖子的故事,但世上的事并不是非黑即白。良多即便穷到需要向姐姐借钱,依然会为了让母亲高兴,拿钱给她去买喜欢的古典音乐CD。而母亲拿了钱,并没有感动得痛哭流涕,而是趁机揶揄儿子。
母亲:你要是真有钱,就给我买个大公寓。柴田一家刚刚搬进了三居室。
良多:别闹了。
母亲:就知道你买不起。
良多:我是大气晚成型的。
母亲:成得也太晚了。快点出人头地,不然我会老缠着你。
它松快的表达方式,在稍有些沉郁的基调上,反而让人倍感温馨。我很赞赏这样的态度,如果人生来就注定受苦,就不用再表现得苦大仇深,对于那偶尔出现的甜蜜时刻,就得好好享受才是啊。
电影里的母亲很讨喜,她对于人生里许多沉重的事,都有四两拨千金的能力。老伴去世,一个人独居,她并没有变成一个暮气沉沉、愁苦垂泪的妇人,反而她迅速处理掉了丈夫的遗物,跟一群老太太上古典音乐课,活得有滋有味。
送儿子去车站的路上,谈起过世的老伴,她说:“有一天我走到这儿,发现一只蝴蝶老跟着我。我觉得那是你爸爸变的。我就问:‘是孩子他爸吧?’结果它还真就停了下来。然后我就跟他说,我一个人过得可开心了,所以就别老跟着我了,然后它就飞走了。”
良多无奈地看了母亲一眼,说:“我以为会有个好结尾。”
母亲如少女般地认真地歪头想了想,恍然道:“这个结尾确实不太好。”但她也并未放在心上,小跑着去拉儿子的胳膊。
这样大大咧咧的母亲,应该会更让子女感到放心和轻松吧。但母亲并不是没有忧愁,她会为儿子做私家侦探而挂心,会细心保存孙子的脐带。面对以前的儿媳妇,会潸然泪下,忍不住嗟叹:“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事情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但她也是智慧而从容的,懂得及时止悲,也懂得宽慰儿子。台风夜里,她平静地直言自己是个将死之人,却像个孩子一样摇晃着儿子的衣袖,非得让他选出“卧床数年求死不得”和“突然离去时常托梦”哪一种方式更好?
风雨在窗外怒吼,餐桌上收音机里放着邓丽君的《别离的预感》。母亲和儿子,一个坐在凳子上,一个坐在地上,像聊明早吃什么一样,闲谈着生、死、爱和幸福这一类话题。
母亲说:
“我从来没有爱谁爱得比海更深过,哪怕我已经这把年纪了。大多数人都没有那样爱过谁,但生活还在继续,我们在享受每一天。其实,我们活下去正是因为没有那样过,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去寻找快乐。”
“我有时很奇怪人们为何不活在当下,总是追逐一些已经失去的东西,或者力所不能及的东西。总是这样,谈何享受生活。”
“不豁达一点,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人到中年,再听老母亲这番戳心的话,儿子显得苦涩又严肃。哀伤的气氛在酝酿,母亲却似突然从梦中醒来,惊呼:“我刚刚是不是说了些很深奥的话,感觉你下一部小说可以用上了,赶紧记下来,不然就忘了。”
看到这儿,你会忍不住笑出来,余下一点心酸,却也来不及去细想。
是枝裕和的亲情题材,从来都不会让人觉得伤感沉重。它能触到你心底深处,让你热泪盈眶,却又不至于嚎啕大哭。他让你看到亲人之间的那些鸡毛蒜皮,却又在这样的罅隙里,处处藏着温情。
它让你笑,让你恼,也让你热爱,让你触动。
在日本的正式海报上,有这样一段文案: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大人。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一边心有不甘追求理想,一边无能为力拥抱现实。可能有一天,我们也会心酸感慨:生活本不是是这样的。但是,正如良多告诉儿子的那样,比起成为想要成为的人,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生活才更重要。
前妻响子说:“我已经决定了,让生活继续吧。你懂我的意思吗?”
良多回答:“懂,一直都懂。”
这大概就是,应对窘迫境遇时,最好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