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抱怨说自己快三十岁了,本该而立的年纪,但他却怎么也立不起来。很想学习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看到身边人一个个将知识变现,他很恐慌。
这是现在很多人的通病,我称为“习惯性恐慌”。习惯性和身边人抱怨“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所有的担忧只停留在想象阶段。嘴上抱怨着生活,身体却很诚实的选择舒适。
如果放在以前,我会回答,“这个简单,你出门儿直走,过桥右转,找算命先生,算算下期福彩中奖号码”。但如今不知道是老了还是成熟了,对讨厌的人也随和起来,更加包容。
杨绛先生说的好,这类人就是读书太少却想的太多。当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读书绝对不会错。
《实用性阅读指南》作者大岩俊之,曾是蝉联多年的销冠,不喜欢不擅长读书,直到有一天他意识到:所有成功人士都是读书家。开始发奋读书,一年300本并成为开发读书法、思维导图、各种记忆术等能力的讲师。将读书转化为事业,将能力转化为金钱。
实现这一身份转变大岩俊之坚持了两步:读书、转化。这两个词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
作为职场人,我们读书不外乎三个目的:汲取知识、解决问题、消遣。曾经我喜欢读消遣类的书,很排斥商业实用性书籍,总是简单翻翻,道理我都懂啊,这么简单还需要看书?如今看来这种想法简直错幼稚的可笑,当摒弃了所有主观偏见,会发现自己多么无知。这种“功利性”书籍,给我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很多指导性意见。
成年人读书“功利”一点没有错,在“功利性”书籍中建议选择再版次数多的阅读,一本书从作者选题编写、编辑审稿校稿、出版社审核、下场印刷,再加上之前读者的“找茬”,如今近乎完美。
选好书就开始阅读了。读书不是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一字不落的浏览,如果那样扫描机会做的更好。
二八定律说:世界上80%的财富集中才20%的人手中。这个定律对于书籍同样适用,一本书中只有20%的内容是核心内容。也就是说,一本200页的书只有40页是重要的,而这40页中重中之重的只有8页。
会读书与不会读书的差别在于能不能准确的找到这8页内容,并应用于实践。
而找到这8页内容也是有迹可循的。拿到一本书,别着急先浏览序言、目录、后记,了解作者观点以及这本书的内容,提出问题即你的阅读目的。然后给自己制定一个deadline。
吸引力法则相信宇宙中有一种看不见的能量,一直引导着整个宇宙的规律性运转。当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时,与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吸引过来。有了阅读目的,阅读时思想会集中在目标上,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明确目的后就可以开始阅读了,阅读与浏览的区别是,阅读需要做标记,读到引发思考、引起共鸣的地方,用便签写下此刻的感想,贴在一边。这样阅读是一个与作者的互动过程,在阅读中思考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读完,并不是阅读的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读了很多书,但合起书过几天总觉得什么都没留下。对此《实用性阅读指南》中给出了方法——总结复盘。
总结复盘的一个快捷有效方法就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家托尼.博赞,提倡的一种思考方法,是将我们头脑中正在思考的内容,以可视化的图形呈现出来的思考工具。
一经问世受到比尔.盖茨、艾伯特.戈尔等众多世界领导者的推崇。波音公司、英国航空等国际大型企业在进行培训时,也经常使用。
一副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大脑思路,大幅度提升构思水平和记忆力,头脑风暴产生的灵感与创意。
制作思维导图可以使用手绘和电脑两种,手绘要用彩色铅笔,色彩可以刺激大脑,提高记忆力。使用电脑绘制,我找到几个比较好用的APP:X-Mind(有开源版)、iThoughts、Mindnode。
学习知识在于活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导图不仅可以用于做读书复盘,还可以应用于在我们工作中,思路不清晰时做个流程图,很容易打开思路。
复盘的另一步是整理读书笔记,将读书时做标记和写感想部分,反复阅读,反复思考,选出其中精华,摘抄到笔记本。
做思维导图、摘抄笔记、写感想的过程中,大脑一直在思考。反复的思考会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完成这些程序大约需要思考5~6次,这样书中内容早已融会贯通。
读了再多书,如果不应用于实践,那些书也只是停留在阅读材料阶段。成功将书籍知识变现的人,无一不将内容应用于实践。我很喜欢的才女三公子,她自学理财知识,用5年时间,通过理财积累了人生第一个100万。接下来用10个月换来人生第二个100万,靠的就是分享她学来的理财知识和积累的理财经验,她的书籍至今畅销。
读完书,想想生活中,它对你有什么帮助,为自己制定一个具有可行性的行动目标和行动计划。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完全将理论内化,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的。
别再抱怨生活,别在传播负能量,当不知道该怎么做,当你的能力不足以撑起你的野心时,沉下心去读书。
一个人所能接触到新生事物的下限,是自己内在的认知水平;他所能接触到新生事物的上限,是最频繁密切接触的群体提供的最大价值观。
如果说读书是提高认知水平改变身边群体的有效途径,那科学读书就是条捷径。《实用性阅读指南》中详细描写了科学读书的方法,改变不妨从学习方法做起。
END
个人公众号:长智齿的刺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