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很多人喜欢曾国藩。市面上描写曾国藩的书籍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号称晚清名称的曾国藩,在他不断改正自己身上缺点,逐渐走向成熟老练的过程中,曾给自己立过一个“三戒”的规定,即“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曾国藩全集·日记》)的“三戒”。
曾国藩在他的日记里反复提醒自己要“戒多言”,主要就是发生在一件小事之后。曾国藩是个孝子,在考上进士进入翰林院不久,就把他的父亲接到了北京一块住。有一次他给父亲过生日,有一个名叫郑小珊的好友来祝寿。因为郑小珊医术高明,两人关系又好,所以这个郑小珊平日还经常免费给曾家人看病开药,所以两人在一起说话经常口无遮拦,非常随意。曾国藩当时30岁出头,又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所以说话已渐有夸夸其谈、自吹自擂的毛病。曾国藩那一天酒多喝了二两,又兼之得意忘形,因为话不投机,就跟郑小珊当场吵了起来,郑小珊当场拂袖而去。事后,曾国藩的父亲把他好好数落了一顿。曾国藩对此也后悔万分,他在日记里反思说:“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曾国藩全集·日记》)。曾国藩是说,这事自己有三大错。一是平常就自以为是;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所以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连语言这一关都过不了,还能成什么大事呢?从此以后,曾国藩不论是自我教育还是教育子弟,都以“多言”为戒。
曾国藩“戒多言”的本质并不是一味地少说话甚至不说话,也不是什么沉默是金,而是在面临人和事的时候,说话要做到自我控制,不能信口开河、随口而出,要注意避免祸从口出、乱从口出。所以在本质上,戒多言是一种临事不纠缠、少争论的行动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