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的情绪和感受表达得非常直接,比如生理和心理上有了不舒服的感觉,立马就会哭出来;而当这时他获得了一个安慰,或者是一个喜欢的东西,他们立马又会恢复笑脸。所以他们是直接表达情绪。
可是为什么随着我们长大,这份能力却渐渐的丢失,我们开始学会掩饰情绪,藏起感受?
成人往往会只想要孩子保留那些“正向的积极的”情绪,不想要“负面的”情绪和感受。所以在孩子哭泣的时候,他们就会转移注意力,或者直接安慰:“别哭了,别哭了,好了!没多大点儿事儿嘛!”或者直接否定孩子的感受:“不许对爸爸生气,爸爸是爱你的!”“你怎么会感觉委屈呢?!我们爱你比爱你弟弟多!”
久而久之孩子就压抑起这些情绪,不敢把它们表达出来。因为在家里会有隐形的规条:负面感受是不准表达的。甚至有的时候开怀大笑都会被禁止,因为那不符合一个淑女或绅士的形象。所以我们的感受和情绪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外在的限制。
另一种情况则是:我们经常会把别人产生的情绪和感受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从而连带着会产生不好的感受。为了防止自己有这样的感受出现,就禁止对方表达感受。比如下班回来,妻子说:“哎,一天到晚好累呀,回来还得自己做饭!”丈夫立马堵回去:“谁不累呀?我也是工作了一天的,难道你就想等着吃现成的?”还有孩子回家后表达说:“好难呀,我都不想上学了。”家长立马提高警惕,赶紧防患于未然,厉色道:“我不都给你请了辅导老师了,花了那么多的钱,怎么你还能说这样的话?”
这些也是从我们小的时候获得的经验。父母往往会呵斥孩子:“别哭了,再哭妈妈就生气了!”“你再敢发脾气,我们就不要你了!”“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说了这么多遍了,你要再找事的话,就让警察把你逮走!”这些场景都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和另外一个人的反应息息相关。从而也会不自觉的认为对方的情绪都是因“我”哪里做的不对而起。这种纠缠的关系,其实是界限不清,不健康的一种表现。
情绪和感受是属于每个人的主观个体体验,本身没有对错,别人也无权评判。而我们内在的情绪也是一种能量,无法因压抑而消亡。能量只能被转化,释放。而如果一个情绪被压抑,其他的情绪也会同时被压抑。所以当一个人无法放声的哭,他也就无法开怀的笑。他体验到的情绪和感受,都是消减了好几个强度的。
所有的情绪和感受都是提醒我们要看到一些事情,他们本身都是我们的资源。如果家里有小孩子,建议亲子之间可以一起观看表现人们情绪和感受的迪斯尼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这样就会通过动画来让孩子明白自己内在在发生什么,并且亲子之间找到共同的表达情绪的方法。比如当孩子伤心的时候就可以说:“孩子,现在忧忧在你的头脑司令部吧?”带孩子生完气之后,可以问他:“是不是刚才怒怒在发火?”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首先要让他学会辨别、认知到自己的情绪。
而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尊重自己的情绪感受,可以尝试记情绪日记。就算别人不接纳,我们自己也要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因为这属于我们的一部分,有了它们,我们的人生才完整。